评书连载:《闲话三国》(1317)

第104回:诸葛亮三纛退曹兵       刘皇叔只身会川主(09)

    王累的家人闻讯赶来,抱尸大恸。刘璋觉得王累这种人死不足惜,命家人料理后事,日后自有重恤。

      正要驱车,又闻得有人一会儿冷笑,一会儿痛哭:“哈……苦恼啊……”

      循声望去,却是文人李恢。心想,你这个人可有毛病?哭不象哭,笑不象笑,大概见王累从上面掉下,你被吓坏了?厉声问:“缘何啼笑无常?”

      李恢叩首谏道:“臣闻‘君有诤臣,父有诤子’。下官所笑者乃王累耳。王从事刚正不阿,以死相谏,不愧为主公的忠臣。只怕再也无此忠良谏君也;所哭者,主公容刘备入川,是犹迎虎于门也。”

      刘璋虽然庸碌无能,但对这几句话的意思还听得出来,知道李恢在步王累的后尘,讽刺自己。

      怒道:“玄德是吾宗兄,安肯相害?汝敢如此胆大,吾岂能容汝。革职为民,永不为官。”

      刘璋说罢,对四下道:“再言者必斩!”

      四下顿时寂静无声,没有再敢出来送死。

      偌大一个西川,尽管刘璋昏庸无道,到底还有几个忠良。单单刘璋出城迎接刘备这一事,就有三个佳传:黄权落牙苦劝,王累坠城死谏;李恢诤主弃官。要是刘璋听从这些人的良言,何至于这么快就成了亡国之君呢?

      西川中,李恢归顺刘备最晚。幸得他尚未成家,孑然一身,到处便为家。自被刘璋贬谪后,他便将薄薄的家产典质变卖,暗中跟着刘备;刘备到东,他到东,刘备到西,他也到西。他见刘备的所作所为,确实是宽仁慈悲,方才投诚。

      葭萌关张飞与马超挑灯夜战,难决胜负,就是李恢劝说马超投降刘备。所以说,李恢也是三国中的一张巧嘴。

      文官武将出城到郊外,刘璋命他们回去,请张松回府听候消息。自己带了五百精兵,四员副将,直往涪关而去。因为他是一川之主,所到之处皆有文武迎送,因此太平无事。

      过青城山,渡嘉陵江,穿过绵竹,赶到雒城,过雒城三十里便是涪关。其实,刘璋每到一关,总要耽搁一天。

      六月中旬,已抵涪关后关。杨怀、高沛二将率众迎入。

      刘璋进城到衙门,时值正午,感到时光尚早,正好请刘备进关相见。遂命人出关去刘备营中相请,自己随后,带了杨、高二将到关迎候。

      守营兵见是川中手下,忙问:“你是哪一位?”

      “在下奉主公之命,特来相请皇叔进关聚会。费心通禀皇叔。”

      守营兵说声“少待”,飞也似地奔上大帐。见帐上文武全在:刘备和庞统坐着说话,黄忠、魏延、丁立、白寿、刘封、关平、法正、孟达两旁肃立。上前报道:“皇叔,今有涪关来使奉川主刘璋之命来见。”

      刘备在关外等了这几日,很是心焦,暗中揣度着刘璋会不会变卦。一直在等着消息。忽闻关中来使,忙吩咐:“与我传见!”

      守营兵回到外面传刘备之话,川中手下来到大帐,跪下道:“皇叔在上,小的拜见!”

      “罢了。到此何干?”

      “我家主公已到涪关,命小人请皇叔即刻进关赴宴。”

      刘备想,一向听说刘璋比守户之犬不如,今日倒要去会会这位同宗族弟,究竟无用到何等地步。“你速去回复你家主公,备随后便来。”

      “是!”手下站起身来,出大帐,飞奔而回。

      刘备对庞统道:“军师与众位在此大营等候,备去去就来。”

      庞统用手一拦,说:“主公且慢!”

      “何事?”刘备不解。

      庞统传令:“丁立、白寿听令。”

      “在。”两人齐声应道。

      “护卫主公进关赴会。”

      刘备听庞统发出这个令,立即阻止道:“军师不必多虑,我等弟兄相会,一叙渴思之情,谅来无事。何必命人保护,而伤刘璋之意?”

      庞统想,你一个人进关诸多不便,出了事情,我担当不起,我也是一片好心。既然你不要他们保护,那也不勉强,反正初次会面,不会有差错的。

      “本军师收回将令,尔等退下了。”

      “是。”

      两个人想,我们新来乍到,不懂帐上规矩,第一次接令。你难道也是第一天做军师?怎么刚发出的令,又马上收回了呢?我们以为在山寨做大王时,也知道“令出如山”的道理,从没有自食其言的。

      两人相视一笑,退了回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