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儒家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在于是否有恻隐之心。恻隐之心是“善”的一种表现。孔子所谓“君子远庖厨”,便是担忧君子见惯了杀生血戮,而失了恻隐之心。可见,环境对人的心理、生理都有很大的影响。
当下,人与人之间多了猜忌,失了信任;多了冷漠,失了温暖。学习到的知识越多,理解的程度越深刻,感知到的事物情感越复杂,人们愈发产生了自己对于三观的建设,以及对于“中庸”的自我阐释。
康德曾提及过“感性”与“知性”。如果说“感性”源于“心”,那么“知性”便源于“脑”。“感性”注重于内心的感受与想法,无关对错,只关乎人本身的理解与看法,仅此而已;“知性”注重于科学的思考与方法论,从认知与客观角度而讲分为正确与否,人们更尊崇真理,并在逐步向之靠近。
我认为,科学与人文缺一不可,各有各的优劣,但二者合一,才是人真正必需的。在如今科学背景的大主流之下,人文主义的光辉被湮没了不少。故有如今的所谓“人性”的转变和人心得“脆弱”(人云亦云,易受环境的影响)。
愿人文光辉再现光芒。今各路为之努力者,皆应以情,皆应以赏。情化众心,赏引效仿。日月星辰,吾为尘埃,只可赏化于心,击以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