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执的个人认知

社会心理学要研究社会认知,先要从个人认知开始。

所谓社会认知,就是组成社会的人们,是如何看待他们自己周遭发生的一切:这包括他们是怎样解释、记忆、评价、预测社会事件和做出决策。

社会由个人组成,而个人的认知,就已经和人的主观感受相反,充满了不理性。

这种结果有两个成因,其一是我们认知事物的时候,不可能全知全能的收集到所有对它进行描述的数据,其二是即使我们得到这些数据,我们也没有无限的时间精力去处理信息。

也就是说,人类认知能力的局限,决定了我们都在认知事物时具有吝啬的作风。

为了节省资源,尽量应付生存和进化的压力认知这个世界,我们必然具备各种认知偏见,因为偏见让我们更快做出判断,虽然它同时也制造了错误、误解和灾难。

证实偏见,就是我们在接受和解释外界信息的时候,总是倾向于用它们「证实」心中已有的判断,而多过建立新的看法。

这就是经常被提到的,「你只看到你愿意看到的东西」。

自我中心偏见,更加有趣。

一方面它使人们自以为得到比实际程度更多的关注,以为是自己是宇宙的中心。

比如占星术、基于星座的性格分析,都只是重复输出一些模糊的,几乎可适用于所有人的陈述,但惯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方式会让我们觉得:「好准确,说的就是我」。

另一方面它又让人们自以为自己付出的对他人的关注,更多于自己所接收到的那些。这在心理学上也叫作「隐形斗篷」现象。

我们已经习惯了用自我中心的方式思考,这是百万年以来的进化历史所决定。

这让我们总会自认为在涉及自我的问题上,做出了更准确的判断,因为我们清楚每个细节的来龙去脉,知道所有事件发生的背景,而对他人的经历,却经常忽略自己并不知道的前因。

中国人说,「未经他人事,莫劝他人善」。

也有许多中年人会说,成熟的感觉就是「别拿自己太当回事儿」,都是用人生经验,对自我中心偏见做出的修正动作。

有的时候,我们喜欢比喻孩子的认知,像是一张白纸一样有无限可能。

但这其实是错误的。

人类学家早已经证明,人的认知世界比起白纸,更像是一张「草图」。就算是经历同样的成长环境,人的发展也会各自向某种先天预设的模样靠近。

这也就是说,除了成长的方向会受偏见的影响,成长的基础也是建立在有倾向性的天性上,人的认知在极大程度上,受决定于他们远超可意识到范围的巨大潜意识。

认识到这一点,对我们从心理上相应的纠偏,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毕竟,人类并不是像他们有时想像中那样完美的生物,而只是进化中勉强生存下来的一支族群罢了。

这就像他们直立行走,进而造成脊柱前所未有的压力,衍生种种只有在人身上才会有的生理疾病一样,逆反宇宙熵增定律,抗争着活下来的文明进程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留下了伤痕,理性的认识它们,是人类向更有秩序,更先进的生命进化的必经之路。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