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家的孩子就像是一个诅咒,小时候他各项功课好,长大了他职业发展好,上学时不谈恋爱,一毕业就能结婚,老婆漂亮不说,儿子还聪明,真的是灭霸的存在啊。
每当你父母唠叨“看看谁家的小谁”时,你都会咬牙切齿,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总是阴魂不散。
这个中国家长制造出来的特有名词“别人家的孩子”不同程度上折磨过很多人,父母恨铁不成钢的殷切之心可以理解,但是这样的刺激真的能激励孩子努力么。
很明显这是一种对孩子的否定。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建立自信,自信来源于外界对自己的认可,从而内化成自己对自己的认可。这其中权威的力量尤其强大。作为对孩子来说最最权威的父母,他们的一句话甚至可能影响孩子的命运。经常被否定的孩子很难建立起坚实的自信和坚韧的自我,总是担心自己做的不好,生命力往往被遏制。
而在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时,父母也传递了一种错误的价值观,就是你的价值要通过比较才能得出。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不同的个人特质,有不同的追求,即使你是我的父母,你也没有权利决定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种比较只能将父母狭隘的成败标准传递给孩子,让孩子无法看到广阔世界的无限可能。
即使是有些孩子最终真的成为了“别人家的孩子”,他们也只是为了实现父母的愿望,想要得到父母的认可,而内心却是空洞的,缺少爱的滋养。
既然用“别人家的孩子”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坏处这么多,我就要用东北话问一句那这些父母到底是“拥护啥啊”?
不能把孩子教育得如自己期待的样子,父母会有严重的挫败感,之所以要拿“别人家的孩子”来比较,也是无能的表现,因为这是下下策,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而深层次的原因是父母的自恋在作怪。人生来自恋,认为自己的全能的,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经历的不同,自恋的程度会有所改变,但是无论如何,自恋仍然是人最基本的生命力。
这些父母的心理过程基本上是这样的:我这么好,我的孩子怎么可以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如果真的不如,那么一定是这个孩子本身的问题,而不是我的问题,因为我是全能的。但这些是在潜意识里发生,在意识里都是可怜天下父母心,盼孩子成龙成凤。
作为父母,能够给孩子最好的生活,不是别墅洋房,不是高端的私立学校,而是积极的期待和满满的喜欢。
时代不同,思维观念也有了改变,作为父母应该有与时俱进的心态,并不要求紧跟当下的思潮,而是要拥有开放的思维,在面对有悖于固有观念的新观点时不是抗拒,而是试着了解。
一个孩子的格局往往决定于父母,如果你只要求他像隔壁李老师的儿子一样考上清华,他最多也就是考上了清华,而放弃的可能是成为影响世界的导演的可能性。
模仿永远都是重复,而创新是无数种可能。
别让孩子为你的自恋买单,这个代价太大。全然喜欢和欣赏你的孩子,爱将滋养他们的生命,让他们的生命开出你想象不到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