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安的门说开来
在西安,据了解,有近五十多处带门字常用的地名,有些地方虽然以门为名,但这里却没有门。
比如西安城内的南院门、北院门、端履门、西华门、后宰门、东厅门、东县门等,身处这些地方谁见到了门呢?城外就更多了,如延兴门,延平门、开远门、通化门、明德门、土门等,这些叫门的地方,同样也见不到门的。
更有趣的是,西安城门的四大门,门洞大开着还给自己又编排出了附属门。南门外向南的南稍门;北门往北的北稍门;西门往西去的西稍门;唯独东门往东去是鸡市拐,以前到此往东就终止了。但是,人们以为此种情况不可终止,东门外的东关南大街往南下去,还是设了个门,叫南廓门。人人都说,西安历史文化渊源,这也是非同于其他地所在。然而,历代王朝的统治者,难道不知道叫门的地方没有门,却一直维系着现状,延续至今。大概是因为他们也觉得这些没门叫门的事情挺有趣,要是改变了就没有趣味了吧。
如今,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西安各大城门上都嵌上了各自的门额,既有门也叫门。
门,这个设立,是与华夏民族的历史渊源有关。人类从原始社会开始编枝札枝为门,到挨家挨户建造木质、铁质的门,门的造形也更精美特致。
门,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赋予了它文化蕴涵,而且变得丰富起来。门进入了“没有门说门”的奇妙境界。古时,说某人出自“豪门”;某人找到了靠山,自称为其“门生”;在社会上当老大的,自居“掌门”;在民间,男婚女嫁也讲究“门当户对”;日常生活中,把会办事的,叫有“门路”;身处困境的叫“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最常见的现象,当问題百思不解,突然茅塞顿开,那人会连拍脑袋,大叫“有门”。……
门,何以会演绎到如此程度,反映了社会发展,意识形态上层建筑范畴的东西,也会与时俱进的。从自己身旁看得见摸得着的门,到看不到头望不到边的强大国门,中华民族的历史告诉我们,强国就是强国门。国门破了,家门也就没有了。历史上,鸦片战争的割地赔款,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火烧园明园,掠走故宫无数珍宝。连慈善太后大如足球般的水晶球。现今,摆在国外的博物馆。日冠侵华,大好河山狼烟滚滚,尸横遍野。都是门破了造成的恶果。
北京有天安门,黄河上有龙门,福建有眺望台湾的厦门。在祖国南疆有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门——虎门。虎门,位于广东珠江出海的咽喉地的穿鼻洋。北通黄埔,地势险要,历来是军事防守要地。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就建造有炮台。但那时未必叫虎门。鸦片战争前期,清朝爱国将領林则徐,关天培,为抵于外侵,在此建造要塞——虎门。他们利用地形,精心设计,苦心营造。从珠江外穿鼻洋逆水而上,依次建造三层防护,每一层横水竖有木伐拦于江面,每排木伐用铁链拴牢,阻挡船只;沿江两岸横挡山,武山设立炮台十一座,制炮三十余门;最北边的大炮台叫虎台,置于最大口径炮。鸦片战争期间,虎门要塞屡遭外侵,它使侵略者吃尽了苦头。
虎门要塞门户,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抵御外侵的悲壮激烈的发生地,它虎视耽耽凝视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