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杀马特”流行的年代,单身人群尊称自己是“单身贵族”,时过今日,更多单身的小伙伴却用“单身狗”调侃自己,与之并存的还有各种“累的像条狗”、“搬砖狗”、“IT狗”等等。
“自黑”模式已经在我们生活中流行起来,就连许多当红明星也逐渐将其作为一种生存的技能:当初被网友黑脚臭的杨幂在婚礼当天调侃自己“鞋穿好了”,被骂滚出娱乐圈的袁姗姗发微博示范如何“滚”,被网友喷“最丑小龙女”的陈妍希顶着“鸡腿头”化身“陈记包子铺”老板娘......这是我们最熟悉的几个“自黑”明星了,她们甚至靠这种“自黑”方式收获了更多粉丝。
不难发现身边很多“自黑”现象,在心理防御机制中,“自黑”属于建设性防御中的幽默手段,用幽默的言行来应对紧张和不安,以表面的笑声来化解尴尬和失落。
所以说,“自黑”也是我们人际交往一项中重要的沟通技巧。
在这个“人设”遍地的社会,更多的人喜欢真实的感觉。当一个人总是向外界展现自己的好的一面,凡事都尽显“高大上”,久而久之会让大家觉得此人“特别装”,因为人无完人。但倘若你也乐意和大家分享自己某些不好的点,大家又会觉得你“接地气”,和我们有相同的地方,这就是平常人都有的心理。
而适当的“自黑”就是能让我们为人处世能很自然放弃“端着架子”,让人有一种归属感,拉近与人的心理距离,这样就更容易融入人群。
“自黑”还能有效的让人摆脱交流中尴尬的境界。“自黑”为什么是“黑”就是因为我们说的正是自己的“短板”:没有恋人的“单身狗”,加班是常事的“IT狗”,包子脸的“小龙女”陈妍希......如果一味的规避自己的“短板”,甚至会给一些人乘机大做文章。
而通过“自黑”的形式自己挑明调侃,不仅幽默地化解了尴尬,还让某些有心之人无话可说。记得当初学生时期竞选艺术委员时,得票相当的陶子和仔仔依次上台做演讲拉票。先发言的仔仔得到了超过一半的票数,以为已成定局的她对着依旧准备上讲台的陶子嘲笑到:“下去吧,你眼睛那么小,画黑板报看得到吗?”整个教室哄堂大笑。
可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如此尴尬的情形下,陶子一句话就破解了整个局面,“我眼睛小聚光啊!看的更仔细!”,就是这“自黑”的一怼,很多同学决定改投勇敢豁达的陶子。
除了是一种成功的交流技巧,乐观的“自黑”还能让人在谈笑间消解自己的负面情绪。
靠“自黑”成功吸粉的明星们,如果她们不是在黑自己的过程中消解负面情绪,她们将会面对什么?最大的可能就是被网络上铺天盖地的舆论控制,过多的关注自己的“短板”无法自拔,甚至自我怀疑到认同外界所有不利的说法......因为抑郁症而自杀的案例并不是没有,结果令人惋惜。
心理健康专家解释,乐于自黑的人,心胸是真的豁达。乐观的看待自己的“短板”,通过“自黑”转换一种思维方式去思考,“短板”也能变成一种资本。
当然“自黑”也是一种技巧,我们绝不能以自我贬低去换一份安全感。没有底线、缺乏实力背景支撑的“自黑”,很可能一不小心就成了“真黑”。正是因为我们能看清自己的“短板”,不希望有心之人利用之嘲讽自己,所以我们“先下手为强”,以自嘲的方式缓解尴尬窘迫的处境,可并不会因此放弃去提升自己能力的努力。
我们度过的每一个日常生活,并不像这四个字一样简单,有时候我们可以试着学会享受自黑的乐趣,所谓“负负得正”,要知道自黑并不是因为消极,而是认清真相后依然选择了热爱。当你认清了自己是谁,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谁都无法用简单的伤害言语把你怼到放弃,这也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选择自黑的人也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无论对方是基于自信还是防御,我们需要做的是,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情况下,保持尊重他人的良好品德,别随意附和,毕竟没有人天生喜欢被黑,也没有哪一个真正平凡的人会喜欢自黑,自称“单身狗”的可并不是真的是狗,他或许只是在享受一个人的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