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中国国内经济总值为 126 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5.2%,高于 2023 年 3 月份政府工作报告设定的 5%左右增长水平。其中,实现城镇新增就业 1244 万人, 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的 103.67%;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 5.2%,居民消费价格上涨 0.2%。
今年设定5% 的经济增速预期。
1) 外部环境依旧严峻。
2) 国内需求不足。
3) 部分行业产能过剩。
4) 社会预期偏弱。
社会的大方面任务:
分项 指标设定方面,消费价格、就业、通胀、粮食产量、财政赤字率等目标与 2023 年相比持平,地方政府专项债限额较上年增加,此外能耗设置具体量化目标。
财政政策定调:
适度扩大支出、稳增长的同 时,将加强财政纪律,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赤字率设定在 3%,与 2023 年初制定的预算赤字率相同,触及“警戒线”但并未突破。但从今年开始拟连 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 建设,今年先发行 1万亿元。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限额拟安排为 3.9万亿元, 略高于 2023 年,体现出地方控杠杆、中央加杠杆的特点。
24 年赤字率设定在 3%,与 2023 年初制 定的预算赤字率相同,赤字规模 4.06 万亿元,较 2023 年年初预算增加 1800 亿元,赤字率 继续触及“警戒线”但并未突破,体现出政策稳健基调。
地区上,专项债额度有望向债务压力相对较小的地区倾斜,而债务压力较大的地区的支出或受到限制。此前国务院向地方政府和国有银行发布通知,要求 12 个债务状况严重地区的地方政府推迟 或暂停一些由国家资助的基础设施项目,以控制债务风险。会议继续强调“统筹好地方债务 风险化解和稳定发展,进一步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
货币政策:
总量工具:会议指出“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2024 年 2 月,央行相继 降准和非对称降息,政策释放稳增长的积极信号,预计后续年内仍有降准降息的空间, 助力社会融资需求回稳向上,然而在节奏上或有政策统筹以及汇率等多方面考虑。
结构工具: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更加精准、高效,发力重心将在五大篇文章、“三大工程” 和民营经济等领域。
部署重点:
一:新质生产力:
产业链:科技,中国品牌倾斜
新兴产业:量子技术和生命科学突破、国产化替代的机会
数字经济:大数据,人工智能+, 数字产业集群。
二:扩内需:促销费和扩投资
大宗消费政策倾斜
中央预算7000亿,更新传统基建&新型基础设施。
三:优化房企融资环境。
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主要指“市场+保障”的住房双轨制,后续将进一步加大保 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