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职业坐标体系——陆地体系是一层一层的爬楼梯模式,新的职业坐标体系——海洋体系是属于蜘蛛侠模式,从某一个职业作为切入口,找到职业的突破口,直接用蜘蛛丝荡到另一个楼里。
有人就会产生疑问,每一个职业都能适应新的职业坐标体系吗?紧接着我就接到了一个特别棘手的疑问,是在体制内的人怎样去修炼自己新的职业坐标体系?
有人说体制内太复杂了,就是一层一层的阶梯形的金字塔结构。从刚入职时候的客源,然后混资历晋升到副科长,由于能力被认可升到科长再到处长、局长、厅长……体制的大环境已经限制了他们的发展,那在体制内的每一个人,应该怎样去建立自己全新的职业坐标体系呢?
我想说每一个单位里都有一些令人咋舌的人,你以为他们一路飞黄腾达,是借助于自己在行业+企业+职业体系中成长吗?从局内人和一些没有了解过体制的人会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但是从在体制内真真有过磨练过的人角度来说,每一个人得跃迁都是依托着圈子+能力+特色的职业坐标体系成长。
你不信?那我就从这个特别棘手的体制内的圈子来跟大家解释。
一、圈子
体制内的圈子和职场上的圈子会有比较大的不同,因为这个圈子的链接是基于许多隐性的关系,政治利益、血统、站队……形成,不像传统的职场范畴里是仅仅的依托着知识、能力、技术这些透明化指标呈现。
圈子是由关系之间的联系建立而成。在研究中会按照关系之间的互动时间、情感强度、亲密程度、互惠行为间的链接程度来区分不同的关系的强弱度。比如我们由于血缘、情感建立而成的像父与子、大学同班同学之间的这类关系我们称之为强关系。这类关系的特点是我们之间的紧密度很高,我们有共同的社会属性。而弱关系是基于信息的建立而形成的关系的心态,比如说素不相识但是在同一个微信群里,我需要你帮我加速春节回家的火车票抢票后,我会对你表达感谢,但是我们很清晰的了解到彼此的关系是一种弱关系,我们之间的纽带是信息,信息具有时效性,时效性过后我们可能形同路人。
那么,想在体制内有一番作为的个体,应当将自己与上级、自己与同事之间基于信息互换的弱关系,努力提升为基于情感连接的强关系。
2、能力
前段时间有一个声音特别刺耳,是一位36岁因收费站被取消,资历被下岗的国企员工的呐喊——“我36岁,把整个青春献给收费站,除了收费,我什么都不会!出去怎么找工作?怎么去和年轻人比?”。大家仿佛都觉得进了体制内就是能力退化的标志,从此无欲无求。
但是我们首先应当知道能力的概念是什么?我们每一个人对于能力都有自己的定义,我所理解的能力很简单,遇到问题,能够使得上力即能力。然后我们就要搞清楚能力提升的三个法宝——新知、练习和同辈反馈。
新知是你的学习心态、对于知识的涉猎范围、对于新领域的探索心理。新知是你敢于尝试、想去改变的垫脚石。
练习是你通往精进、成为茫茫人海中那颗最耀眼的星星的压舱石。练习告诉我们不仅仅要做到1万个小时定律,还要在练习中不断试错修正方向。
同辈反馈不仅仅是你出现问题后其他同龄、同事、同行给你的建议,还是你成长后能看到自己领先他们时的喜悦。
体制内有时候是一个让你被迫提升能力的地方,你有什么能力(包括资源)你就会进入到什么样的圈子;当你在圈子里获得能力提升后,你的圈子会自然而然地随之改变。
当你有了足够强的能力,你就有了跨界打劫的实力。跨界是把一个领域的能力迁移到另一个领域,并在新的领域中产生竞争优势。是改革开放的初期,王健林、王石都是从体制内走出来的企业家,他们在商场中摸爬滚打,最终取得如此的成就与他们当时在体制内修炼的跨界能力密不可分。
3、特色
特色是价值的消费升级,而价值基于需求。你的特色是你能够准确的感受到大家的需求,用能力去满足到大家的需求,给予大家价值的补充。
比如你在单位里喜欢看杂志,每天给单位同事带来一大堆杂志,这不是你的价值体现,你也满足不了大家的需求,同时也没办法体现你的特色,。但是如果你能像得到的每天听本书栏目,做每天读一份杂志的分享给单位的同事,然后教大家自己是怎么分享杂志、自己有哪些收获,然后开杂志读书分享会,那么你就给大家带来了价值,满足了大家对于知识的渴求,让大家丰富业余生活、获取全新知识,这就是你的特色。
特色是价值的升级,价值是需求的回应。
体制内的人对于新的职业坐标体系选择,要么在体制内用心搭建自己的圈子+能力+特色价值体系,让自己成为体制内的自由体,要么换一个自己能搭建圈子+能力+特色的价值体系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