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走小将,简书作者,爱写文爱手绘的工科男
我一直认为“我是为你好”是一句没有任何积极意义,甚至是颇具杀伤力的话。
即使前面说的观点再正确,如果后面加上这句“我是为你好”,就足以让听者完全对说者丧失兴趣和信服。
小时候最反感的就是父母或长辈在让我做或不做某些事时,以“我是为你好”来绑架我,可能是他们认为无知的我并不知道他们说的为什么是对的,所以干脆懒得解释。
为了使我无条件接受,只好用“我是为你好”来收尾。
其实这样的错误我也有犯,前几天得知母亲好友女儿小C高考分数较低,只够专科的分数。
我本想尝试着帮助小C报考,但是由于对专科学校实在不了解,查了半天也没有什么好的选择。
再加上不断回忆起曾经和几位做人力资源的前辈的谈话,深感本科学历实在太重要了。
与其等小C上了专科后悔,不如说服小C回读一年,可是好话坏话说了一通,还是没什么作用,在走之前我还没有放弃,就随口对小C说了句“你好好考虑考虑吧,我是为你好”!
说完这句话,从小C无奈的目光中,我深知,之前的努力可能白费了。
这句说者感觉很有善意的话,其实听者并没有得到共鸣,因为我依然没有拿出能说服他的例子,让他从心里认可本科学历的重要性。
所以其实是我投降了,因为“我是为你好”,恰恰表明我之前所有论点论据也许并不存在客观合理性,只是我主观上的臆断。
我很后悔犯这样低级的错误,我说了一句我最讨厌听到的话。
对于一件事持不同观点的人,如果本身没有利益冲突,就并不存在谁为谁好这层道德束缚。
但是如果是一方关心另一方时,我们很容易将原本可以有理有据的说明的观点,变成束缚对方的情感枷锁。
说者尽情地打着感情牌,因为打感情牌要比深挖逻辑简单的多,与其费劲心思去完善论据,有时我们更愿意图省事,一句“我是为你好”成为我们热衷的武器。
其实,这和有些父母用打孩子来代替教育孩子的现象的产生,是同一个原因,就是“懒惰”。
懒得费力去维护自己的观点,懒得去思考一个严谨的逻辑。
因为懒,所以逃避,用情感的绑架去强加灌输思想。
却不知道自己的感情牌打到听者身上时,也会使听者的感性超越理性,这时即使听者潜意识中知道对方是正确的,也不愿意接受了。
所以,千万别说“我是为你好”!
因为这是一句对说服对方完全起不到作用,甚至起反作用的话。
-end-
文/走小将 简书作者 一个爱写文爱手绘的工科男
[文章版权归作者走小将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本人,未获得作者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