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已逝 幽思长存
原有本湖广填四川的考证书籍,我的书柜书架被女儿的书不断攻城掠地,以前较有归纳的正规军于是不断撤出,散放各处打游击,遍寻不见。记得书中称:“今之蜀人多籍麻城”——多半自称是由麻城孝感而来,其实并不一定就是。一是那儿系移民中转地;二是移民他乡,即便不是也报麻城,可增加抱团归属感。昨天去父亲那,翻阅《张氏族谱》,平生第一次认真审视自己家族身世。
关于是否伪麻城,按《张氏族谱》载:张宁,唐德宗建中年间进士,历任相王府司马、御史大夫、国子监祭酒。受奸相卢杞排挤。遂隐于湖北省麻城县三溪袁家坝。如此看来,先祖本仕宦,自唐建中年间,因与卢杞不协弃官入楚隐居。
关于因何入川,《族谱》入川宗支谱系载:张仁义为入川始祖,溯源系148世。元末经济崩溃,加之灾害、战乱。致人口稀少,田地荒芜。朱元璋休养生息,奖励垦荒。因此,仁义祖奉旨离楚,由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高家堰,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起(原文如此)马入川,落业夔州府万邑三正里八甲——窖牌岭(现高峰境内)。按文,入川系应诏垦荒而迁。
马头这一支缘何而来?族谱这样表述:我宗支祖先凤颺公,字华廷,其父有爵,生平善与人交,以义为重,德善忠厚,居盐井沟遗业。凤飏公为人善继父志,明末灾害四起,百姓饥寒,官兵无餉,战乱频频,贼子窜至盐井。公抛去家财,随带金银避乱于十甲(马头场)小城山上,约六年,公元1638年至1645年,世道清平,将余金银落业于小城山下马鞍石居住。此为十四世。也就是说是由原落籍地盐井避祸至此。
十五世至后,分别为一清、德公、大明、问远(为人忠良勤俭,享寿古稀余)、天仲、地琳、永洪。至爷爷仁连。
常有人问我祠堂字派,除天地永仁,明德必成较熟外,其余知之不详。从族谱中,常见“不忘本源,尊祖敬宗”,“德善忠厚”“俨然有道”“为人敦伦飭纪”“正直为人”等表述,清明会聚集张姓家族示家训家规,祭祖祭先。注重礼教防维,故张氏祠堂取字派六十四辈周而复始:
天地永仁明德必成
应继禹志宗其舜廷
守先裕启世著洪文
上绍祖绪旋转乾坤
相传忠孝百代流芳
诗书泽远教训需勤
宜守国宝发达维新
攀行荣茂享受晏清
后世虽少有“家累千金,田连阡陌”者,但都为善乡里,耕读传家。虽五方杂处,但同宗雍睦,守望相助。
原籍,不忘其初。“水远山长思若何,竹枝声里断魂多。千重巫峡连巴峡,一片渝歌连楚歌。”当年插占土地,携家而耕,移居落籍。虽曰客民,早趋同于土著矣!
家训,不忘其本。张氏世家大姓,“一族之俗化一乡之俗,再成一国之俗”。从对这句话理解:现在各个相对独立的个体,家训家风岂止关乎你自己,还上升到安邦定国的高度了。
祭母诗词联
(一)
清瘦腿酸吁气踹
沉疴已染操思沉
人前笑迎瞒多病
病榻难眠遗恨深
(二)
如梦令
目睹母颜迟暮
怯怯不知前路
怎解一腔愫
今后多年怎附
恩露 恩露
祈盼为娘优普
(三)
渝儿噙泪泣声询
何至弥留难以信
启齿相告不成声
信时胸窒心碎衬
(四)
寒星多噙泪
难述恸情悲
漠漠悲风烈
瑶池当不迟
(五)
音容已杳
芳踪归家乡
家人悼芳魂
(六)
永记慈恩
清苦一生勤劳一生操劳里外
德望无边慈爱无比抚育子孙
(七)
花泪水悲
万里山花凝血泪
一溪流水作哀声
(八)
年轮渐长心萦绕
情怯茫茫怎忍伤
悲从中来仍苦祭
一腔衷曲述哀肠
(九)
一人牵万结
日日付艰辛
操劳忧思去
遗羞我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