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做中学”的原则中提到,“如果儿童没有‘做’的机会,那必然会阻碍儿童的自然发展。由于儿童能从那些真正有教育意义和有兴趣的活动中进行学习,那就有助于儿童的生长和发展。”
在备六年级《形状与抗弯曲能力》这一课时,考虑这节没有复杂实验操作的课,怎样讲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突然一个大胆的想法出现在脑海,是否可以把这一节课交给学生来讲呢?这样是不是更能激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呢?
因为如果说怎么牢固的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没有什么比让你的孩子做个小老师更好的了。其实我们自己来说,就会有一些这样的感觉,有时候觉得自己懂了,可是被人问时,自己以为那些懂了的却“说不清道不明”。因为在教他人时,不仅自己要了解基本的知识,对其进行加工,还要以新的模式重新反映出来。从感知到记忆、言语到思维,全都得组合应用了。只有真正掌握了,才有可能表达出来。而在讲课时更甚,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还要考虑到学生每个人的接受情况使每个人都能接受,同时,还得兼顾课堂氛围、纪律、互动等各种情况。这就要求孩子不仅要自己掌握知识,还要能够评估同学们的掌握程度,根据同学们的情况安排自己的“教学计划”。
于是,我先去班级里征求孩子们的意见,同学们都特别期待,表现出很高的热情,但是在问到谁想第一个尝试的时候,同学们都犹豫了,只有两个平常班里特别“活泼”的两个男生举手了,所以就让他两共同准备这节课,到时候抽签决定两个中的哪个去讲,另一个可给做补充。于是大家都特别期待着下一节科学课的到来,包括我。科学课如期而至,在上课之前给了自己一个心理暗示,“他们还是学生,能站上讲台,不管讲上什么样,只要讲了就算成功”,但是真正的课堂出乎我的意料,让我惊喜,那位同学一本正经的当起了小小的老师,有讲解、提问、小组讨论各种环节,没想到平常课堂上一个过于活泼的孩子,站在讲台上也可以当一个小老师,而且课堂上带给人一种生动活泼,其乐融融的感觉。两位同学讲完后,我在他们的基础上给纠正补充并且完善内容。在课堂上让他们谈及站在讲堂上当老师的感受,听完他们的话我觉得本堂课,成功了。他们说,“在准备课及讲课过程中,发现自己好多知识都不会,课前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上课”;“发现老师上课真辛苦,既要讲知识,还要关注同学们在下边的学习情况,同时要兼顾到班里的纪律,以后课上我都要好好听讲”;“看到同学们在不认真听课的时候,突然觉得自己之前做的不对,以后课堂上再也不闹腾了。”听听,可爱的孩子们是多么的懂事啊,你只是给了他们一个小小的机会,让他们的角色从学生变成一个小老师,他们自己就能悟出这么多,怎么能不让我们感到惊奇!
在下课时,每个同学都跃跃欲试,表示想在下节课由自己担任小老师,都特别积极的要求下节课还是他们由来讲,我也欣然同意了,同时给他们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他们每次的课都要比上一节课要讲的好,他们很高兴的接受了,并向我保证,一定好好讲,并向我提出要将书带回去提前预习(现在的课本是循环利用的,每节课后都是要收上去的)。很快下一节课迎来了,因为有了第一节课的惊喜,觉得这节课不会再有太大惊喜了,结果又让我意外了,走进教室的时候,发现大屏幕已经打开了,一个PPT课件呈现在,虽然能看出来课件是在网上搜的,但是同学们的这份认真,着实让我感动。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决定以后可以多的给学生们锻炼的机会,如果我们平常的“听一遍”是一次学习,那么“讲一次”就是一种实践,一次当小老师的机会,不仅能让他们展示出自信的一面,也能使同学们学会对知识的运用,从而实现“从做中学”。而且我相信当学生们课后回想自己的课上表现时,他们也会惊诧他们自己创造的奇迹。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B·A·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第77条中提到,“儿童学业落后的原因,就在于他没有学会思考。周围世界里的各种事物、现象、依存关系和相互联系,没有成为儿童的思考的源泉……让实际事物教给儿童思考——这是使所有正常儿童都变得聪明、机敏、勤学、好问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条件。”
“绝对不要忘了:孩子们一直看着你,他们以你为榜样。”雷夫·艾斯奎斯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提到。所以在孩子们当小老师的过程中,不只是孩子们在成长,也是我成长、反思的一个过程。因为在平常上课使用屏幕是,我通常会借用教棍指着屏幕的某处使同学们看的更准确,而我也看到他们站在讲台上手里如我一样拿着那根虽然对他们来说可能并没有什么用处的教棍,我开始想是不是因为我的习惯问题从而影响到了他们?我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他们在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是不是折射出了我在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呢?他是不是因为模仿了我的做法,才出现的那种情况?在孩子们眼中,是不是我的课堂就是这样的呢?我在某一方面应该怎样来做能更好?怎样在当学生以我为榜样的时候使他们变得更好呢?这些都是我要思考反思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是我自己的一个成长的过程。
由孩子们来当“小老师”的这几堂课上,我发现这不仅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放飞学生的思维,而且使师生、生生的思维在三尺讲堂上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使课堂教学真正的“活”起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适时放手,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真正的“从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