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时便喜读书。如今年岁渐长,琐事缠身,每日读书的习惯却依然如故。
白日里忙忙碌碌奔走于凡事俗务中,似乎整个身心都装满了疲惫。当夜幕降临,妻儿安然入梦,独坐窗前,昏黄的孤灯下一盏清茗,一本书,轻而易举驱散了那些焦灼和疲累。如水的月光,优雅的文字,陪伴我度过漫漫长夜,迎接新的曙光。
书分老少。如同蒋捷的《听雨》中所写,人生的各个年龄段聆听滴答的雨声心情和感觉不同;读书亦然,不同的年岁总是钟情于不同的书籍。少年时节,如同初绽的花朵,豆蔻年华二八岁月,男儿钟情女儿怀春,尤其喜欢读诗。长长短短的诗行简洁优雅,寥寥数语境界全出。即使人生经历太少体会不到太深的涵义,仅仅字面本身就足以让人神魂颠倒。古诗读起来满口余香,字字句句都经得起推敲品味;现代诗朦胧动人,总是不经意间契合了少年的情怀。装帧精美的笔记本,摘抄了多少美妙的诗句啊?李白的清新俊逸,杜甫的沉郁顿挫,义山的晦涩迷离……还有至今常常吟诵的“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每当回忆少年时代,长长短短的诗句是绕不过去的转弯,当年读诗的日子早已成为心中一道美丽的风景。年岁稍长,开始喜欢小说,喜欢小说里曲折的情节故事,传奇的,爱情的。想象主人公的模样,动作,想象不同的结局。为小说中的人物欢笑流泪。武侠的、言情的、古典的、现代的,几乎所有能借到的小说全都看。年轻总是充满激情,读起书来也是如此。回想起来,当时读小说其实是在读故事,许多时候只是囫囵吞枣看个大概,看到开头便想立刻知道结尾。每当想到这里总是不自禁的笑,或许是笑当年的幼稚,或者是对当时自己的行为表示理解。后来工作了,没有时间看大部头的小说了,而生活在时间的流逝中慢慢积累了自己的故事,对小说也就渐渐淡然。年龄大了些,阅历多了些,心态也淡定了些,于是闲适的散文成了读书的首选。凝练的语言中弥漫着悠长的意蕴,如溪水,似清泉,浇灌着浮躁的内心,给生活希望。快节奏的生活中往往失却自我,而行文舒缓的散文却在万籁俱寂的深夜牵手灵魂,让我学会欣赏周遭的风景,学会淡雅从容的生活。
来生恐在书蠹中。有人常常这样对我说。我自己也承认,恐怕今生是离不开书了。爱书之人爱买书,出门逛街,不喜大小商铺,偏爱狭斜小巷。那些个书铺书摊,往往深藏在某个胡同中,颇有些幽深之感。而入内也往往有所得——平日里寻不到的书卷,不经意间被拿在了手上。轻轻掸去封面上厚厚的浮尘,翻看久闻的文字,仿佛找到失落多年的老友,立刻就要诉说往日的情怀。而新华书店,也是常去的地方。不过很少会在新华书店里买书,并非没有喜爱的,只是那封底上的价格贵族气十足,我一介平民是在无力带回。不过好在如今的新华书店都是开架阅读的,于是每逢周末便养足精神,在新华书店里蹭书看。开始是站着,渐渐腰酸腿麻,就蹲下来继续,待到蹲到腿麻,又站起来舒展舒展,如此几次,终于不堪,于是一屁股坐在地上,聚精会神入物我两忘之境。古人云,书非借不能读也,书店里,亦是书非蹭不能读也。蹭书,是读书一大乐。还有一乐,是逛图书馆。常常在周末的午后,骑上单车前往市图书馆,在寂静的阅览室里尽情享受书香。每当沉浸于书中的世界时,仿佛又回到了大学年代。那时大学旁就是图书馆,上课之余总是泡在阅览室里,把自己的青春和梦想寄托于一卷卷书中。那时是如此的幸福,每天有大把的空余时间,图书馆简直就在后院,自己就像一只春蚕扑在碧嫩的桑叶上尽情咀嚼文学的芬芳。至今回忆起来依然不胜欢欣。
读书的点点滴滴,伴随着丝丝缕缕生命的光阴铺满了心海。流年似水,书非万卷,人生的道路上注定了与书相伴同行。待到人生的晚霞漫天挥洒,尘封的书页渐次发黄,追忆似水的年华,遥望如风的岁月,欣然掩卷——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