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要去成都进行工程师的机考,这次参考的人员太多,考场非常分散,我的考场和关先生离得太远,只能自己打车过去,打开滴滴一看,顺风车已经没有了,快车的价格比顺丰贵得多呢。
这两天也看到王煜全关于滴滴顺风车事件的分析,他说的很好,“指责和痛骂往往是最简单也最解恨的”,但是反思怎样能让悲剧不再发生才更重要。
滴滴接二连三的出事,终于引起了大家足够多的重视和愤恨,为什么出租车很少发生这种情况,反而偶尔能听到出租车司机被劫杀的新闻。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司机的身份性质上,平台上为用户提供服务的不是平台公司的员工,顺风车司机就不是滴滴的员工。在审核这些司机的身份时门槛太低,各路人员都能够顺利通过,就让坏人能够有机可乘。滴滴也没有办法像管理自己员工那样简单直接,平台公司要防范这种风险,难度就要更大一些。
滴滴顺风车,除了收入上的激励外,还试图把社交属性作为激励,以此来吸引更多车主加入。但是,如果在提供激励时,忽略了管控,就容易出现风险漏洞。“好的激励政策能让更多人聚拢过来,而能够防范漏洞的系统才能使得平台更有效。”
滴滴在致歉信中表示,在没有得到用户认可之前,顺风车业务将无限期下线。在王煜全看来,如果规则建立只从用户角度出发,也不能解决问题,因为用户不是系统搭建专家,保证平台的完整性,是平台自己要面临的问题。
我想滴滴的高层这两天也是抓破头皮的在思量解决办法。其实在第一起强奸事件发生时,这应该彻底的自查,拿出可控的方案,就不至于现在这样了。
痛苦+反思=进步,期待滴滴顺风以崭新的面貌的重新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