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判是交流的一种形态,所有交流的最终目的,都是让对方采取己方所期待的行为。
很多时候难以从一开始就期待对方采取具体的行动。比如我开了辅导班,即使我这做的好,培养小孩习惯也做得不错,很多人做决策都是靠直觉,而非理性,也不是他们不愿意去理性思考,而是他们无法理性思考。我之前想是多去楼下走动走动,跟别人混熟了,这中间潜移默化地影响别人,中间也有谈判,这样就得到人家的信任,从而把他们的小孩送到我这,而不会觉得我冷冰冰。
第一步要让消费者先了解新产品的用途和功效,使消费者确信“这款产品不错”,但即便如此,终究还是需要消费者采取“购买新产品”这一商家所期待的行为。所以,谈判也是让对方接受己方所期待行为的手段。
在对方的问题得以解决并得到好处的过程中,己方的问题也得以解决并得到了好处,这就可以称为良性谈判。前段时间发传单向家长介绍,家长说小孩上三年级,看得出来她也不知道要不要给小孩补课。她说小孩刚学英语,我说那让他先学着再说吧。她就听了我的话觉得说得对,频频点头。问题是我的目的没有实现,就是推销我的辅导课。一味地牺牲自己来满足对方,满足对方没有错,问题在于不能以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代价,这会导致自己经验不善而创业失败。而其他的一些商家怀着“反正都是一锤子买卖的客户,不需要长远的眼光”。这两者不是良性谈判。
把谈判视为一揽子交易。能够提高双方满意度的秘诀究竟在哪里?关键就在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诉求”。若把谈判视为存在多个要素的一揽子交易,能够确保总体满意的要素组合就会变多,找到能够提高双方满意度的解决对策的可能性也就更大。相反,如果目光短浅,只局限于单一焦点,总会分出赢家和输家,可是没人愿意当输家,双方的不同需求得不到满足,就很容易导致谈判这艘大船触礁搁浅。自己在推销过程中,对于消费者需求了解不多,然后也没有把这些需求给整合,局限于单一焦点,这个也是没有学生的一方面原因。
谈判和辩论不是一回事,但所要求的许多胜任素质是相同的。第一,准确且清晰地传达自己的主张;第二,要有积极倾听的意识。因为要想准确理解对方的发言内容、发言背景乃至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意图或前提等等,就必须做到积极倾听。第三,这些胜任素质的基础都可以说是逻辑思维力。因此,刨根问底的批判思维也是两者都要求具备的能力。第四,保持平常心,不能因为外界的因素而改变情绪,导致负面情绪的产生而使谈判难以为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