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为什么主动谈论这个话题
最近两年我处于一种不是太好的状态中,焦虑的情绪时常伴随自己。心态的转变主要来自生活中的三件事情:
1.2018年11月我去北京学习,在短暂的两天学习中,我分别见到了两位发小。一个是高中三年的饭友,高考的时候考取了中国政法大学,后来本校读研,毕业进入国家科技馆工作。另一位发小,当时高中毕业读的是吉林大学的三本专业,后来经历考研以及老公发展的比较好,在北京富裕生活。在和发小相处的时候,我感觉到了自己的落伍和狭隘。而我毕业于省内一所大学一个毕业时候不实用的专业,进入高中教书,干着打杂的工作,也没有继续深造,工资低,工作时间长,很多时候找不到职业价值感。
2.和我同年、晚到学校工作的同事,比我晋级早,那一年我的心态失衡。我感觉自己在工作中付出的不少,看到同事把课教好,就有了立足之地,我却一直在学校寻找自己的位置。我骄傲的心看到自己没有落到世俗的生活中。
3.前面两条我还可以说是因为客观原因,而同为学习心理专业的人带来的压力感则是实实在在的主观原因。有的是半路因为自己的兴趣开始学习心理学,一直努力钻研,因为有教学和学生接触经验,对学生的疏导做的很好。有的也是大学学习心理学,在培训机构工作过,心理技能掌握的好,有的一直善于学习,呈现自信满满的状态。我在旁边胆怯,希望自己也变得优秀,却也发现沉淀积累的太少。
4.让我更为难受的是我看到了自己身上的“假性利他”。我在做什么?别人说我热情、乐于助人,很多时候帮助他人的快乐感和满足感能让我燃烧一整天。我知道自己很快乐,但后来发现这种快乐慢慢成为我痛苦的来源。我期待其他人对我好,我像个通过付出来获得爱的孩子。直到我看到一篇分析文章,才发现"自己的生活都过不好,却非常热衷于去帮助别人"的背后是希望被看见,被认可。正常情况下,帮助别人,一般只是力所能及。而假性利他,是看似不图回报,但实际上是通过帮助别人,去获得自我满足。如同雷弗在《狂热分子》中,讲过这样一句话: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希望别人认可自己,别人的认可就成了自己生存意义的证明。这篇文章一下子揭开了我的需求面纱。
二、我的焦虑思考
当我再次再去审看自己的焦虑时,我看到了自己的年龄焦虑、成长焦虑和竞争焦虑。化解焦虑的其中一个方法就是把它们写出来,看到他们,接纳他们,如同拿面镜子去照照自己的内心。
当我写到此刻时,脑子里缠线一般的思想变得清晰,我清楚地发现自己焦虑、迷茫,有时候产生困顿的想法。我写下这些,不是为了让看到的人去安慰我,这一点我无比清晰。 所谓成长,是自己的责任。终其一生,我要亲自去体验这种责任的。 也不再假性利他,一个总盯着别人的考卷,逃避自己成长课题的人,必然会失去自己。
活出自己,过好自己的人生,这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后记:每年高考的时候,我都会回想起自己的高中生活,无数次幻想我如果不报心理学专业,现在又会是什么样子?所以就提笔写下这篇心灵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