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慧兰,女,52岁,职业:心理咨询师。内倾情感型,安静又热络。喜欢朗诵,读书,电影,发呆,看大海;文科女错选了理科,曾经不考试不学习的我,现在天天读书到半夜。宅家久了,也想去疯。朋友不多,都是挚友。从以情绪为主到以情感为主,内心稳定而安详。偶尔也调皮,有年轻人的状态,但不装年轻 。不记得自己的年龄,愿意真实的活着。不畏别人,努力上进。为心灵碰撞心灵而感动,崇尚爱与慈悲。”
以上是李慧兰老师的自我文字介绍,简洁、温暖。邀请她做客直播间见到时,感觉她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很多,优雅知性、温和自在,她微笑的样子,总让我想起90年代象牙塔中女大学生清纯飘逸的本真底色 。人如其名,看到她,就觉得“蕙质兰心”这个词与她很配。
李慧兰老师在一次心理线上讲座中,分享题目是“在焦虑的时代,过不焦虑的人生”。这个题目很吸引我,全民焦虑的时代,她是怎么想到和做到的呢?把她的一些观点记录分享一下,她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和带动。
寻找遇见美好的自己
“我一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是我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她说,为此一直在寻找。高中时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专业,就是跟着感觉走。因为高中班主任对自己挺好,分班时没想过适合文科还是理科,班主任是理科的,就直接跟着选了理科。学理科,一直学得很吃力,但还是本本分分的在做好学生,很努力。到了大学,纯纯的理工专业对她来讲更是晦涩难懂了,为了考试,一直是学霸的她,知道自己是靠死记硬背知识点来完成专业学习保持成绩的。即便学得这么辛苦,但那时她仍没意识到是不是自己的特质更适合学文科。
大学毕业,到了事业单位,然后结婚生小孩,别人看着她一路平顺,工作安稳,生活幸福,可是她内心是迷茫的,总觉得这样一眼能看到头的单调重复的日子不是自己想要的。想要改变,但真不知道怎么才能改变 。她思考再三,还是选择用学习的方法来帮助自己探寻改变——在工作十年,孩子上了幼儿园大班后开始准备考研,给自己3年的考研时间。那时学得更辛苦,压力很大。白天上班,晚上做好该做的,把孩子送到姐姐家,自己到工大自习教室复习备考。第一年落榜她能接受,第二年再落榜时她是难过的,但是没有放弃自己的三年之约。坚持到了第三年,她终于考上了她觉得会给自己带来改变的工大研究生。很多同学来工大读研是为了转换工作,可是她快到毕业时,还是没有想转换工作的动力愿望。毕业后,她的生活和工作依然如故,这么辛苦考研、读研为了什么?她依然带着深深的疑惑在寻找答案。有一次,一位读研后在大学工作的同学约她,说有一个心理学讲座一起去听一听吧。她不知心理学是什么,也不知讲座的老师是谁,就是想刚好有时间那就去吧。讲座的女老师是一位60多岁的儿科医生,老师讲的内容她说现在真是不记得了,但是那位老师的状态她真的很喜欢,优雅智慧、平和淡定的气场一下子吸引唤醒了她,这就是自己一直想要成为的那个样子啊!老师分享说她是学习心理学后才慢慢变成这个样子的,她也要走这条学习改变之路。
她是一个找到感觉就行动的人。从心理学小白起步,用心学习、不断实践、积累,投入时间、金钱和热情,乐此不疲。年近50时,她听到自己内心想成为专职心理咨询师的声音越发强烈清晰了,她选择了从事业单位里提前内退。她知道,这个决定虽然在经济方面是有损失的,但是她愿意,她想把时间放在做自己喜欢的专业领域上,她终于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她说学心理学后,依然很苦需要更用功,但是她越学越有乐趣。
看到全民焦虑的真正内在原因
几乎所有的焦虑背后都有一个指向——内心不安。绝大多数的人对自己的性格、容貌、能力、环境等习惯感到不自信,认为只要处理了这部分就可以获得成功以及他人的喜爱。很多人不能够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非常希望把控所有,这使得自身更加安心。有些人感到空虚,希望他人欣赏自己,以此来填补内心的空白,这使得人们陷入无尽的焦虑。
她分享了一个小故事:一个业绩很好的销售经理,亲身上阵拉单子,但是在不久后就被上级批评了,认为他不顾团队只顾自己;而他的妻子也对他非常不满,认为他不能够很好地顾及家庭,导致夫妻感情疏远淡漠。由此销售经理非常苦恼,经常失眠,他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如此努力,美好的生活却离自己越来越远。而当心理咨询师问他最想要谁看到自己的成绩时,他答道,希望爸爸看到自己的好业绩。原来由于小时候父亲经常否定和打击他,所以他就不断努力去争取更好的成绩。但越努力他却越迷茫和困惑,生活总是胶着在一起。其实认真观察,你会发现,新冠疫情并没有引起更多的焦虑,而是激发了原有的焦虑。看到焦虑背后不安的心比看到现实生活的打成的“死结”更为有效。
心理学,学理心
面对现实的变故,在疫情背景下怎样让自己安心?心理学中有很多的书籍告诉人们如何放松和放下焦虑,但是很多时候,我们的所面对的引发焦虑的事件时具体的,而书籍中的知识是一般化的,我们需要在具体事件中抽象出来一般化的现象,再用一般化的知识与理论去解决这种一般化的生活困境。如何抽象?疫情是所有人经历的困境,基于疫情给我们带来的焦虑怎么样处理?理论上讲,相信我们在面对困境时,都有独特的解决方法与技术,而这种技术中又包含了自己独有的智慧和知识。在面对疫情时,我们无能为力,未知与无知是我们最真实的状态,在许多媒体上,我们可以时常看到“封城”、“确诊”、“死亡”这样的字眼,使得人们陷入了恐慌与未知之中。实际上,使用恐慌、焦虑这样的词语来形容当时人们的情绪也并不准确,但是在疫情的“外围”去看本次疫情,我们容易形成泛化的成见,所有的社会都容易让焦虑成为常态。在这种情况下,并不是本次疫情的真实的反映,是非理性的。但是病理化自己或病理化他人具有一定的偏差。在自己产生焦虑时,如果能够正常地看待焦虑本身,那么这种焦虑将随着事件的消失而消失,但如果对这种焦虑过分“焦虑”,认为自己不应该如此焦虑,反而会给予焦虑一个支点,从而使得焦虑峰值越来越高。具体做法:
(1)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句话的意思是 “推究事物的道理获得真知,需要真心和端正的心思。”有知才能推究事物真知。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里,信息鱼龙混杂,无法分辨才有格的必要性,推究事物道理的必要性,不轻信谣言,保持审视,时刻保持清醒和质疑就是推究的过程。在收集大量信息的情况总结出规律,就可以安守内心。
(2)保持平和的心态。在与他人交流时,允许别人质疑,也许可自己质疑他人。如果不允许他人质疑自己的观点,那仅仅是在索取他人的赞同和认可。无论是他人是否能够听取自己的意见,都是一种常态。被别人听取赞同时不要沾沾自喜,面对别人反对时也不用觉得失落。学着发现他人的优点和长处,而不是借着自己的“热心肠”认为自己有指导他人的权利,这会导致自己的心态越来越不平和。
(3)培养终极关怀的能力。让自己心安是一种能力,面对无能为力的困境时,有终极关怀的人更为容易安心下来。那些愿意思考意义问题的人在面对人生大事时不会被细枝末节所左右,内心有平稳的支撑。
(4)学会与自己相处。孤独感会使人感到焦虑,与自己相处需要修炼。疫情期间不得不静下来思考自己有多少天是为自己而活,而不是被外界力量推动着前行。心理学的工作让人们意识到自己是自己的主人,可以静下来与自己相处,将自己从众多繁杂的事务中拉出来。心安不是因为无事发生或好事连连,而是在发生很多不如意之事之后,能够让自己安心待在焦虑之中。唯有静下来能够帮助自己帮助他人摆脱焦虑。
(5)不执著是修行的法门。不执著于任何具体的对象、做自己能做的而不是做自己想做的,就能够不焦虑。比如,有些孩子不学习,家长非常焦急,让孩子赶紧写作业是家长想做的,而家长能做的是耐心等待或做好后勤工作,总之不是说教的工作。荣格心理学中“求雨者的故事”值得我们好好地去思考领悟。
这些规律和方法,很多人感觉似乎都听过也觉得懂了,但是具体到自己的生活改变中还是觉得没有“抓手”,总是悲叹“为啥自己一直苦苦追求,懂了 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自己的人生?”问题出在哪儿?李慧兰老师说,这就像很多人想减肥一样,大家都知道减肥的方法原则很简单——管住嘴,迈开腿。可是,有多少人真正按照这个方法在踏踏实实坚持去做自己的体重管理呢?活出自在平和,不是听过的道理不对,不是没有有效的方法,是很多人不去真正践行,总是想讨巧,忙于寻找自己想象中更快速有效的“捷径”,这样反而越来越容易焦虑迷失。其实,不焦虑的人生没有标准答案,不是找到所有问题的答案就不焦虑了,而是接受没有答案的问题,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区分好现实与想象便可安从中来。
在生活中修行,在路上,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