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读《六祖坛经》,都会让我大呼过瘾,只因当中的佛法思想写得确实深刻,让我每次都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尤其是读其中的“般若”篇,真的让我大涨智慧。“般若“一篇中,当我读到以下三部份内容时,不禁有了“摩诃般若波罗蜜”的顿悟。
1、“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去年三月份,我跟一个朋友见面聊天。她说她那学佛的舍友经常挑剔她这个那个做得不够好,我当时就回答她说:“你的舍友修的是假佛,如果他真是修行佛法的人,应该是不见世间过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他人是观照我们自己的一面镜子。当你只看到别人做得不好的地方时,是因为你身上也存在这些不好的地方;当你看到别人做得好的地方时,是因为你身上也有这些好的地方。
我们之所以要修道,就是要把不好的去掉、把好的保留下来。如果我们在修道的时候,还一直只盯着别人不好的地方,那还修什么道?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所以,我们“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2、“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是指“想要影响他人改变,一定要自己能并做到,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我有一个朋友的爸爸,他太想拟化他人,尤其是自己的子女,但是一直用错了方法。
比如,他教育子女要多出去结交朋友,但他自己就从不出去结交朋友。你认为这样的教育方式能起到效果吗?
答案无疑是否定的。现在很多大人教育小孩都存在类似问题,自己不爱学习,就逼小孩学习;自己爱玩手机,却不让小孩玩手机;自己沉沦在“王者荣耀”,却批评小孩玩游戏,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不仅是佛法,一切万法都强调,”要若正人,必先正己“。同时,因为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所以我们拟化他人的时候,在不同的情况下选用不同的方法。
3、“若自悟者,不假外求”
“若自悟者,不假外求”,是指“懂得自悟得人,不向外求”。
人生是个名利场,我们很容易深陷其中,被这些外物所奴役。我们拼命想升职、想多赚钱,然而等自己都达到了这些目标、甚至已经厌倦了为此而过的苦逼日子时,暮然回首才会发现原来这些名利并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重要。
我认识的一个长辈,年轻的时候只顾着在单位往上爬,后来终于做到了他想做的职位,也赚了足够多的钱。但是,他说这并没有带给他多少快乐,反而让他觉得内心很空虚和失落。直到他放下了对这些名利的执着,才找回内心丰盛的自己。
他自嘲自己领悟到不向外求时,已经是风烛残年。如果能早点顿悟该多好。
这位长辈在经历了那么多风风雨雨后,终于变成一个不再向外求的自悟者。
我们能从中学到的是:“早一天自悟不向外求,就可以多活出一天精彩”。
以上三部分内容来自《六祖坛经》的“般若”篇。每次读到这里,我都会深刻反省自己,要做一个不见世间过的修道人;时时刻刻警惕自己“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不断培养自悟意识,做一个向内求的人。只要能做好这三点,我相信自己一定能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