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腊八节比去年迟了近二十天。
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还有一种说法,说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而对于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来说,腊八节的到来也预示着春节也不远了。
每年的腊八节,如同其它一些主要的寺庙一样,位于梅园新村附近的毗卢寺也要施粥。毗卢寺施粥开始于哪一年我还不清楚。从寺庙重建于上世纪末看,估计也是近几年的事情。
毗卢寺是距离我家最近的一座寺院,解放前曾经享誉全国。自打重建以来,我还从没有进去参观过。本来打算在春节期间游览一番,再写一些文字,回忆以前这里的情况。而去拍摄施粥的念头让计划提前了。
为了拍摄毗卢寺施粥的盛况,我早早起床,简单地洗漱了一下,仅仅喝了一杯热水就出门了。
虽然是寺庙施粥的日子,但是15元的门票依然没有减免。不过,我却借举着相机拍摄的架势,很轻松地“混”了进去。
毗卢寺的院门不大,站在门口就能看见里面站满了等候的善男信女。我从相机的取景框中追踪施粥的源头,可是没能如愿。在我准备走进寺院大门的时候,一位老先生看见我举着相机,问我是记者吗?我说我不是。然后,他指着满院的人流向我述说了一番他的个人看法(从和谐角度考虑,自觉删除555个字)。
进入寺院,我不急着去拍摄寺庙中的建筑,而是循着蜿蜒的排队人流,寻找施粥的地方。在拐了一个弯后,我来到了大雄宝殿的后面。大雄宝殿后面是一个比较开阔的广场,再往里就是著名的万佛楼。所以,这里就是施粥的最佳地点了。
我到达毗卢寺时还不到八点,因此感觉人没有预想中的多。我原本以为,排队等候的人群应该有过万,而且队伍会排到外面的马路上。
由于有穿着橘黄色马甲的义工维持着秩序,等候施粥的人虽然较多,却没有出现混乱的现象。
等候的人群中,老、中、青各年龄层都有(唯独不见小孩子),许多人还自带了盛放腊八粥的容器。领到腊八粥的人们几乎都是春风满面,大多数人当场就开吃起来。在寒风中等候若干钟头,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定能平衡内心中的温度。
靠着相机,我还“混”入到熬制腊八粥的现场。
熬制腊八粥的现场,就在施粥点旁边的毗卢禅院内。毗卢禅院是乾隆皇帝首次南巡下榻毗卢寺的地方,但眼下这个地方是不是原来的旧址,恐怕就不得而知了。
进入毗卢禅院内,迎面的条案上、小桌上以及地上,摆放着十余只盛满熬制腊八粥的原料的各种容器。原料有黄豆、糯米、红枣、赤豆、黑豆、银耳、花生米、胡萝卜等等。毗卢禅院大门的左边就是一座简陋的厨房,里面有一座久违了的两眼大灶。这种样式的大灶在过去南京的农村很常见。
大灶上,两只大锅内翻滚着香喷喷的腊八粥,两位热心的人士双手握着巨大的锅铲在不停地搅拌。过了不一会儿,又将熬好了的腊八粥盛入拎桶内,由其他人传递出去。
我在熬制的现场看到,参与熬制的没有一位僧人,都是一帮虔诚的男女义工。而不多的僧人仅仅出现在施粥的现场。
等我完成寺院内部的拍摄,再回到施粥的现场,发觉人流量明显增大了。背着长枪短炮的摄影爱好者也出现了不少。当然,还看见CCTV以及省市电视台的记者穿梭在人群中——他们显然比我迟到了!
我问一位穿橘黄色马甲的义工,今天准备了多少数量的原料?他摇头说不知道,但是告诉我,为了今天的施粥活动,他们已经准备了好几天了。
回家以后,我问我父母,在解放以前,寺庙里在腊八节这一天也会施粥吗?他们均表示说从来没有看到过。
施粥,在我的印象中,那是饥荒时期才会出现的场景。放在现在,施粥却有祈福的意思在里面。
是不是可以说,只有在平安天下的时候,寺庙里才会出现在腊八节施粥的盛况吧?
今晚,又能喝到母亲熬制的腊八粥了!
2013-01-19 17:00:39| 分类: 旅行杂记
阅读(334)| 评论(9) | 编辑 |删除 |推送 |置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