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能坚信人生是受苦而非享福的,你就不会痛苦难受,刻意回避现实,也就会有享不完的福。类似,假如你能坚信人不能被改变,你也就不会生气愤怒和郁闷,说不定就会改变别人一点点。
人际关系中,牢记这点理念对于自己情绪管理和认知提升,意义重大,你会因此觉得世界一片明朗。
否则,面对生活不如意十之八九的事实,你会永远停留在抱怨这个低层次意识泥沼拔不出来。进一步说,所谓生活不如意十之八九原本就是抱怨意识的产物。
这个抱怨的根源就是自以为是的想改变别人。
举例说明吧。
假期回老家看望老人,不自觉就试图改变别人。
听老人说这个大葱太贵了,差不多五元一斤,保姆让出去买点,花了4元钱才买回两根。听闻后立即反驳,开始讲大道理,“不要舍不得花钱,子女集资钱就是用来花的,多买舍得买好好买”云云。
这些话聊胜于无,也就是调侃性质,没话找话说,人云亦云说,本质上还是想着改变别人,却注定无效的。
还有回到老家,议论别人小气、不舍得、好笑,做事没有数,说话太随意,讥讽小肚鸡肠,挖苦不大度,等等,这些也是无聊的谈资罢了,是彼此非议人家显得开心一点。
佛学有个“八风”说法,称讥、毁誉、利衰、苦乐,其中称讥是当面称赞或者讥讽,还有敢作敢为勇气,或许给别人警示,而背后说人长短就是毁誉,毫无意义可言。
真想改变别人,倒不如苏东坡被佛印和尚就事点拨来的有效,苏东坡得意诗作“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被佛印和尚故意点评的“放屁”俩字打出原形,成为“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改变别人的意图在争论中表现最为鲜明,这也是区分争论和讨论的关键。
开车回老家走在滨河路上,我们不知怎么争论起来“路肩是否是应急车道”。我的印象中土路肩很好区分,就是保护主路的,而这个主路行车道两侧的非机动车道,感觉不会是路肩,就此坚持己见,试图说服爱人听我的。
网络时代,这点事情好处理,上网查询后,人家念给我听,轮到我闭嘴了。晓得所谓路肩是个道路设计术语,实际就是我们常说的应急车道或者非机动车道。
这个故事告诉自己,爱争论者为何不讨人喜欢,在于争对错,想赢人,试图改变对方看法,而讨论则是为了获得知识,没有对错输赢,甚至就是为了证明自己是错的,感谢对方是对的,试图改变自己认知。
不去改变对方,这不是容易事情。
比如沟通的5种方式中,沟通是基于平等来传递信息,底线就是不要改变对方;沟通不成就会说服,而说服是有了输赢,试图改变对方;说服不成则是争吵,吵架不仅要改变对方,而且还要对方认错;吵架都不成,那就保持缄默,用冷战来试图继续改变对方;最后会毫无感情的进行谈判,被迫让步还是为了改变对方。
皮亚杰进行人类心理发展研究,提出了同化、顺应、平衡的概念,我们首先是想同化外部环境,也就是改变别人,其次才是顺应别人,被别人改变,也就是适应环境,最后目的达到平衡。
这与自然进化论观点类似:自然选择,适者生存。可见,为了生存,我们本能天生都想先改变环境,不能改变时候才会适应环境。
聪明一点做法,就是以问题为导向,以目的为指引,逆本能不去改变别人,而是改变自己,这样做会带来意想不到好结果。
当然,关键是你要坚信而后坚持实践,“不要改变别人”,你能做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