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数学界,韦东奕的名字如同一个充满张力的数学符号——既是被全民热议的“扫地僧”,又是国际学界公认的“东方数学奇迹”。这个手提馒头矿泉水、衣着朴素的北大助理教授,用极致纯粹的生活方式与超凡的学术成就,书写着当代知识分子的另类传奇。

从“馒头少年”到数学传奇
韦东奕的名字因一段手提馒头和矿泉水的采访视频火遍全网,其质朴形象与“北大数学天才”身份形成强烈反差,被网友称为“北大扫地僧”。这位出生于1991年的学者,自幼展露数学天赋:2008年和2009年,他连续两年以满分斩获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成为全球仅有的两位双满分得主之一。更令人惊叹的是,他在高二时仅用2小时解出国家教练耗时3小时的难题,解题速度打破美国队28年的纪录。
进入北大后,韦东奕的学术之路愈发璀璨。2013年,他在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中横扫分析、几何、概率、应用四项金奖及个人全能奖,创下历史性“大满贯”。博士期间,他攻克流体力学中的“流动稳定性”难题,相关论文被国际顶级期刊《数学年刊》收录,并引发布尔巴基讨论班的专题研讨。2021年,他获得达摩院青橙奖及百万奖金,成为公众眼中“天才”的代名词。
生活简朴与学术极致的反差
韦东奕的生活堪称“极简主义”的极致体现。他常年拎着1.5L矿泉水瓶接水饮用,穿褪色格子衫和破洞裤,每月花费不足300元,甚至被伯父调侃“吃饭是最大开销”。在北大食堂,他总与学生一起排队,点一份素菜配馒头匆匆果腹。这种近乎苦行僧的生活方式,与其学术成就形成鲜明对比,网友评价:“他活成了真正的精神贵族”。
他的专注也带来不少趣事:暴雨中赤脚涉水只为保护思考状态;误将白杨树当人道歉;甚至因沉迷解题险被锁在图书馆。尽管生活“不修边幅”,他却以独特魅力感染学生,一句“加油!欢迎来到北大”成为校园经典。

谣言漩涡中的坚守
2024年7月,一则“韦东奕捐款1600万抗洪”的传闻引发热议。网友称其通过数学竞赛获得巨额奖金并捐赠灾区,甚至编造“月球采样轨迹由其计算”的细节。然而,北大数学学院、岳阳市红十字会及家人均辟谣:韦东奕历年奖金累计不足百万,且相关科研任务需团队协作完成,所谓“捐款”纯属虚构。
更早的2023年,一位自称“数学爱好者”的网民指控韦东奕“剽窃一元五次方程解法”,但因其未能提供公开发表的论文证据,且被揭露多次以“民科”身份蹭热度,事件最终被学界定性为闹剧。这些谣言折射出公众对天才的矛盾心态:既渴望造神,又乐于围观神坛崩塌。
争议背后的纯粹精神
面对谣言,韦东奕始终淡然处之。他拒绝商业代言,将奖金投入学术交流;帮助博士团队解题后仅接受交通卡充值的答谢;即便身陷舆论风暴,仍坚持每天工作12小时。他的导师田刚评价:“他像陈景润,纯粹到令人心疼”。
这种纯粹亦体现在学术选择上。面对“数学能否变现”的质疑,他直言:“如果追求财富,我可以去华尔街,但数学是我的信仰”。2025年,他因解决“拟单项式估值定理”获国际数学界高度赞誉,再次证明专注的价值。

结语:天才的孤独与时代的镜子
韦东奕的故事,是天才与世俗碰撞的寓言。他既是奥赛神话的缔造者,也是谣言时代的受害者;既是学术巅峰的攀登者,也是物质社会的“局外人”。他的存在,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公众对科学的矛盾期待——既渴望英雄,又难以容忍英雄的“非典型性”。
或许正如网友所言:“我们配不上这样的天才,但庆幸这个时代仍有他。”在喧嚣中,韦东奕依旧提着馒头行走于燕园,用纯粹书写着属于数学的永恒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