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基础
在《象与骑象人》中将自我“心理”形象地比喻成骑在大象背上的人。
我手里握着缰绳,可以控制大象的行动。但只有大象没有自己欲望的时候,我才能控制大象。一旦大象真的想做什么,我根本就斗不过它。
通过比喻,可以列出“象”和“骑象人”所对应的分类,这种分类也说明每个人都是一个分裂的自我。
象 | 骑象人 |
---|---|
身体的、右脑的、感性的、形象的、潜意识的、自动化的、难以控制的 | 心灵的、左脑的、理性的、语言的、逻辑的、有意识的、控制的 |
象和骑象人的关系,正如大卫·休谟所说的:
“理性,应该只是激情的奴隶,除了服从之外,没有其他可能”。
骑象人善于诠释,是有意识的、控制后的思考。而大象则是骑象人之外的一切,包括我们内心的感觉、本能反应、情绪和直觉,这些都是完全自动化的。例如,我们可以非常快速地判断一个人的好坏,但是为什么好或者坏,那就需要“骑象人”花一段时间搜索各种证据,用语言来做出辩护。
总的来说:骑象人所扮演的是顾问的角色,也是一位仆人,而不是国王、总裁。如果配合良好,才能造就出杰出的人类。而事实上,我们内心常常出现矛盾的想法,比如,骑象人觉得“我要起床了,我要开始工作了。”,而大象则还沉浸在温暖的被窝中无法自拔。谁多多少少有起床气,因为忤逆了大象的意志。
象与骑象人联系:自动化与控制化解释
无法控制
大部分的心理历程都是自动发生,无需我们有意识去注意或者控制它,尽管我们有时候会察觉到流动的“意识流”,但是它是遵循自己的联想规则,无需费力引导。以此相对的控制化处理过程相当费神的,我们一次只能有意识地思考一件事情。
单靠意志力,骑象人(控制化系统)很难驯服大象(自动化系统)。控制化系统跟一紧绷便疲惫不堪的肌肉一样,很快就疲软无力,举白旗投降。但自动化系统则是无需费力且全年无休地自动运转。若两者直接对抗,最终结果必定是自动化取得胜利。情商
了解节制自己的感觉与欲望的能力。比如,那些能够抵住糖果一时的诱惑而获得更多的糖果的小孩,并不是单靠意志力,而是运用自己有限的自制力来转移注意力。**一个情绪智商高的人,其内心的骑象人必然技巧高超,懂得在不跟大象的意志直接起冲突的情况下,有技巧地分散大象的注意力,把大象安抚得服服帖帖。 **
这就类似于我们常说的:“饮马河边易,逼马饮水难。”越是努力不去想它,越是出现在脑海中
当控制化处理过程企图影响大脑思考(不要想某个东西)时,它其实已立下一个明确的目标。每当我们追求目标时,心理有一部分便会自动监控进度,以便进行必要的修正或指导目标达成与否。当目标是行动目标时(比如准时到达机场),大脑的反馈系统就会运转良好,而目标是心理目标时,大脑反馈系统就会出问题,因此**自动化处理会不断进行自我检查,结果这个念头马上跑出来。 **
例如:我们参加宴会的脑海中的想法是“不要出丑”,自动化处理过程就会开始搜寻任何与蠢事有关的蛛丝马迹。谁才是裁判?
两人对某事的意见相左时,其实是感觉在先,后来再来编理由反驳对方。大象在控制缰绳,引导骑象人。大象迅速且自动地决定对与错、美与丑。内心的感觉、直觉及当下的判断都是自动自发地即时发生,而骑象人能够拼凑出语句,想出各种理由来支持这种决定,为大象作辩护。-
只要我们能控制自己对事件的诠释,就能控制自己的世界,大多数的顿悟只是三分钟热度,唯一的方法就是重新训练大象,而不是说服骑象人。就如看了一本书,或者听人一席话,觉得很有收获,仿若获得了新生,可没过几天,又再一次回到从前的状态。
重新训练大象的方法有:冥想:(通过静坐冥想,当下只关注于呼吸、某个念头、身体的某部分等等,能够安抚大象) 认知疗法: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指出扭曲之处,找到替代方案 百忧解(通过药物来改变)
进展原则
朝着目标前进,比达成目标来的快乐。每当大象做对一件事,大象就会有快乐 的感觉。大象会记住每种行为所立即产生的快乐(或痛苦),但是如果行为是星期一做的,但是成功却是星期五才实现,那大象就没办法把两者联结在一起。
追求目标时,真正重要的是过程,不是结果。所以先为自己设定目标,每朝着目标 前进一步,我们就会感觉到朝着目标前进的快乐与满足。成功来临的那一刹那,我们心里的感觉其实就是像走完漫长的旅程卸下沉重背包时的那种如释重负之感,而不是欣喜若狂。人们总是朝着目标,全力以赴,以为自己达成目标时会欣喜异常。
正如莎士比亚说的:
“成功之时,一切已结束;努力的过程是最快乐的”
- 适应原则
人对现况的判断,是以比自己现已适应者更好或更坏为基准。一个因事故失去双腿的人经过一段时间便会开始适应新的情况,设定较平时的目标。因为新的刺激出现时,神经细胞会产生强烈反应,而后会逐渐“习惯化”,对刺激的反应趋于缓和,蕴涵关键信息的是改变,不是常态。 - 适应性原则的应用
快乐 = 天生遗传的快乐起点 + 生活条件 + 从事的自发性活动
先天基因对个人的平均快乐程度有很大的影响;而后天的生活条件也只是基础,达到一定程度后,便会适应。然而自发性活动(冥想、运动、学习新的技能等)能给个人带来更多的快乐,不存在适应原则,即使时间变久,人的反应也不会衰减。
作者建议:
减少工作量,少赚点钱,少积聚财物,“多花”时间跟家人相处,多度假,多做有益身心的活动。
经验比实物更让人快乐
经验带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大部分要花上100美元以上的活动都是我们跟别人一起进行的活动,但昂贵的实物消费行为往往有部分原因是出于想让人艳羡的心理。活动让我们跟别人连接起来,物质却会加大我们跟人之间的距离。心流
有项研究表明,人们喜欢的活动分为两类:
由肉体或身体感觉带来的愉悦。
但肉体欢愉中,因为人对食色的需求,容易因饱足而生厌烦。很多哲学家都是厌恶这种快乐的,因为不能获得长久的幸福。
心流——全身心地沉浸在一份具有挑战性、与自己能力相当的工作中所带来的满足感
心流体验的关键在于:这是一个能让你全心投入的挑战,你也具备面对这项挑战的实力;在进行活动的过程中,每进一步,你马上就得到回馈(进展原则、每一回合的交涉攻防,每唱对一个音,每画对一笔画,都会让你心中闪现一阵又一阵的积极感受。)此时,大部分都是大象 (自动化过程》在运转,一路顺畅地向前奔跑,而骑象人(有意识的思 想)则完全沉浸其中,搜寻问题与机会,协助大象顺利运作。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废寝忘食的读书、写作?小孩为什么可以一天到晚在沙子里玩?快乐源自哪里?
佛陀认为:追求身外之物,或强求世事如己所愿,最后只是一场空。快乐只能内求诸心,断除对身外之物的执著,对一切采取接受的态度。
而西方哲学家同样思考了的生老病死,得出的结论是:因为对人、对自己的人生目标、对人生的欢愉有着强烈的依恋,所以我们必须过一个完整的人生。大哲学家所罗伯特·所罗门直接质疑“无执”的哲理,认为这根本是在侮辱人性。
所以作者提出:执着带给我们痛苦,但执着也带给我们人生最大的快乐,而且人生每一个变化都是有价值的。作者接着说道:快乐来自于内心,同时快乐也来自于外在。内便是内省、自我的觉知;而外者是追求的行动、激情的执念,需要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
主题阅读
- 《象与骑象人》
- Notes:《象与骑象人》
- 《自控力》
- 《思考:快与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