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大二学生,临近十一想出去旅游,但把4000元预算告诉父母后。父母说家里穷,要拿4000元交学费,拒绝了他,还说他不体谅家里情况。这位学生感觉非常苦恼,问出了标题一样的问题。——知乎
1
穷是一种惯性的思维
每个人看到这个问题,心里都会有点窝火。穷人家的孩子,凭什么就不应该去旅行?
旅行不但能让人觉得快乐,而且还会增长人的见识。特别是对于大学生而言,没有家庭和工作的压力,有着大把去旅行的机会。等上班以后,可能很难再找到同样的机会出去旅行。家长应该支持他才对。
现在,互联网让社会资源分配的更加合理,有很多便宜的青年旅社、便宜的特价机票,一个学生即便家里很穷,但是也可以选择自由行的方式,并不会给家里增加很多负担。
但是,当我又回头看了看这位学生的描述。我隐隐的猜到了什么。4000元是父母为孩子下学期上学准备的钱,4000元被父母虽然被用在了对孩子更有用的地方,但是却没有让孩子真切的感受到家长的不容易。孩子呢,想要出去旅行,他没有选择每个月去节约生活费,靠自己的努力去省钱,而是一口价向父母要。
我觉得,穷已经成为了这位学生和他的父母,逃避真实现状的一种借口,或者说已经成为了他们的惯性思维。他们没有被穷所提醒,而是选择了继续穷下去的生活方式。
抛开一切客观因素不说,父母没有为了孩子有更好的发展,去努力赚钱的想法,而是选择使用穷就少花钱的方式,一口回绝孩子。这位学生,我想他也应该不是第一次被家长拒绝,他并没有用平时的努力换取这次出去的机会,而是觉得穷是省不下钱的,只想着一夜暴富,马上得到父母的援助。
2
穷是一种自闭的心态
小时候,其实我家里也很穷。我妈也经常耳边唠叨:孩子,咱们家里穷。能给的家里都会给你,但是咱们家里穷,没法什么都给你。你现在一定要好好学习,以后靠自己,才能有出息。
从小到大,一路走来,我时刻记住我妈的这些话。不停的告诫自己,我是穷人家的孩子,必须要精打细算、好好学习、认真工作,一切都要靠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确实受益匪浅,让我无论在学生中,还是在工作中都十分刻苦、十分自立。
现在我长大了、工作了、赚钱了。虽然赚的钱不多,但是想吃的、想穿的基本都能满足。可是,每次带女朋友出去逛街、和同事出去聚会,我都会不舍得掏钱。因为,这个时候我的耳边经常想起我妈的那句话:孩子,咱们家里穷。
慢慢的女朋友开始和我生气,觉得对她不好,后来和我分手了。同事也觉得我很抠门,出去聚会再也不叫我一起,和他们的关系也疏远了。有一天,我想开了,穷早已深入骨髓,成为了我思维无法绕过的陷阱,让我在朋友和同事的面前变得畏缩。
后来,我想明白了。其实我的经济条件并没有那么差,即便给女朋友买点礼物、和同事聚会偶尔买单,并不会给我的生活带来很重的负担。只是这股穷劲儿,影响了我看待事情的心态、左右了我判断事物的能力。结果,不但没有给我带来更大的财富,反而形成了一种自闭的心态。
3
穷是一种难得的快乐
穷通常意味着难、意味着苦。但富,并非意味着得到、快乐。我反而觉得穷是一种难得的机遇,它更接近得到与快乐。
有位朋友告诉我,她的奶奶在中国闹饥荒的时候才20岁,有次已经饿晕在路边,当她醒过来时感觉头下圆滚滚的,用手拿出来后发现是个鸡蛋,吃了之后活到了现在。每次当她的奶奶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都是满脸的快乐。
有位朋友和我说,他的爷爷八几年的时候,用全家的生活费自己偷偷下了次馆子,后来被家人知道后责怪了他一辈子。最后,他的爷爷在去世前,突然说的了胡话,就是在兴奋的讲述这个故事。
有位朋友给我说,他为了买一台苹果4手机,寒假时候去一个工厂打工。在大家都在倒计时进入新年的时候,他还在厂里拼命的包着饺子。过年期间,他一次家都没回,后来他真的买到了苹果4手机。每次他和我提起这段往事,都会特别的自豪。
永远不要让穷成为一种惯性思维,让穷成为一种自闭心态。当觉得自己很穷时,应该去敲醒自己,换种方式投入学习、工作、生活中去。越是穷,就越要思变,要看清现状选择自己的生活,去感受生活的充实感、满足感。
有时,可以看看自己在觉得穷的时候,用自己的双手,为自己、为家庭所做的改变、所创造出来的财富。这时,马上就会成就感十足,不但忘掉了改变和创造中的难与苦,而且有了珍惜美好生活的感触。这份快乐,是处于持续穷或持续富中的人们无法感知到的。
喜欢请关注微信公众号: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