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53课后实践】
这是2018年9月26日“崔律·100天精力和时间管理训练营”第8.3讲的课后实践。
<实践事项>
实践一个离线时间。分享给朋友或po到朋友圈。
<实践日志>
1.我在本讲中学到的点:
第1部分:随时在线的危害
什么是随时在线?
随时在线是指我正在做某件事,并同时接收来自各方的信息,包括线上以及身边,并且会对所接受到的信息做一些反应,比如行动上和想法上。随时都保持这样的状态。
随时在线有什么体现?
随时在线会令自己陷入同时处理多任务的误区:要处理手头的事,又要接受信息解读信息,又要对某些信息作出回应。这里的同时进行,更多的情况属于串行处理多任务(频繁地切换任务)。
参考例子:写报告+回复微信,或许可行。但如果微信传递的信息是要你做决定,或者需要思考的,这就是第3个任务,很可能出错。并且有以下各种损失和危害。
随时在线有什么危害?
1)频繁切换任务就会存在损失:比如刚刚那个例子,停止写报告,将刚刚写报告头脑中已有的构思或者临时想出来的构思转移入临时记忆。清空工作记忆,读取微信信息,集中注意力,思考如何做决定。实际上是损失了更多的时间,记忆,影响工作质量,进入恶性循环。
2)随时在线伤脑又伤身,为什么呢?随时在线时随时接收各种信息,导致信息超载,处于被动应激模式,大脑缺少深度思考,停留在浅尝辄止的层面。同时多任务,大脑会分泌皮质醇,让身体处于压力之中。持续在线,持续处于较高的压力水平,会损伤身体,带来慢性高血压等。
随时在线背后的原理是什么?
脑扫描仪实验:
当大脑处理一个很简单的任务时,左右额叶彼此配合。同时处理两个简单任务时,左右额叶在一定程度上分头工作。引入第三个任务时,前两个任务中有一个会从脑扫描仪中消失。
想到一个例子:在锁门的同时如果做了一件其他事,特别是需要动脑的事,下楼后就会怀疑自己没锁门。因为完全想不起锁门的动作。
第2部分:忙碌不等于高效
想起了那句话“你只是假装在努力”,为什么我们要假装努力,随时在线呢?
第一种情况:外部要求随时在线的情况如公司要求,如某一天家里有特殊情况需要随时等消息。
第二种情况:大脑奖励。每当完成一个小任务,大脑会送出一份多巴胺奖励。小的愉悦感。
第三种情况:自我欺骗,自我感觉良好,自我感觉很忙碌,自我感觉很努力。
第四种情况:意识误区。忙碌工作成绩的体现。因为某些高价值工作的可显示的成绩短时间内并不明显。人们延用体力劳动的效率意识来衡量工作成绩。
第3部分:制造离线时间
工作中:
第一步:每天抽出1-2段固定的时间离线,做需要注意力的工作和任务。这段时间称为离线时间。
第二步:感受离线时间的美妙,慢慢爱上它使用它。
第三步:把离线时间从个例变成常态。
并且从工作延伸到生活中。
2.我在实践中的亮点:
1)整理学习内容时,因为要复制模板到印象笔记,所以微信都是在线的。刚开始整理第一句话时,边看手机的PPT边思考边整理,突然蹦出来一条消息,冰雪的,很长一段消息。于是很迅速的应激的去读了一遍。但已经警觉自己的溜号行为,和受干扰的状态,所以我关了电脑微信,并且手机微信退出登录,开始专注的整理这堂课。开始阶段,脑海里偶尔还会蹦出欣喜的情绪,因为刚刚收到的是感谢的内容。然后脑袋还不自觉的开始联想,哎,这个如果是纸质的就好了,能放入我的能量宝盒里。后来又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能量宝盒,以后出门的时候是不是每个人都要自备点小纸条,主动给他人邀请写赋能的话呢。这些都是脑袋无意识自动生发的。赶紧制止了这不自觉的溜号。开始全身心的整理笔记。感受到了从容安静专注做事的魅力。
2)意识到自己从前就是被大脑奖励的糖衣炮弹给欺骗了。满足于完成任务的多巴胺奖励。所以没有锻炼自己较长时间跨度的投入一件事并且收获那种成功的喜悦。今后要刻意练习专注力,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走出误区。今天整理我在本讲中学到的点,就是一段很美妙的时间。
3)主动关闭微信是一个小动作,却是一个让自己变得从容的开始。我也很急性子,比如着急一口气把工作都干完,所以就贪心同时做很多事。着急学各种新知识等等,这种心态让自己经常陷入急躁的状态。没有从容的过生活,体会和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和收获。前50天的课的内容已经开始让我们慢下来,今天的课又是一个起点,让自己更专注,向更深扎入。让每一步都高效幸福。
3.我的疑问(周六答疑) :
除了关闭微信,等线上信息干扰,来自身边的信息干扰,比如崔律在公司办公的时候,应该也会有各种干扰,当时你是怎么处理的呢?
4.其他想说的话(如有):制造离线时间就是养脑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