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今天凌晨,我从家乡回到了福州,回到这工作了六年的地方。一夜之间,仿佛时空变幻,多年以前的自己穿越过来,带着一如既往的稚气和那45°角的忧伤,还有当初那股永不服输的韧劲,当时称之为“壮志雄心”。我目光冷峻,看着周遭的一切——家庭、老公、孩子和马上要步入正轨的工作……竟然有点无法承受。
大年初三那天,我组织了一次高中同学聚会。虽然来的同学并不多,不过好歹也凑了一大桌。我跟同学们说,这次聚会我们不谈悲欢,不攀比,只需开心、随心,看看是否可以从老同学身上看到他当年的影子,继而找到过去了的自己,找到曾经在一起的情谊。然后,汲取力量,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同学们推盏举杯,从“不好意思,你是叫什么名字来的?”到“哦,你就是当年那个一上课就趴在桌上流哈喇子睡觉的xxx啊!”从每个人即兴发言录制小视频给同学群里没来的同学看,到全班同学从群里发来贺信和红包,齐呼“希望每年都能聚一次”。
虽然,吃饭唱K,几个小时聚会下来,我们还是不知道每个人现在究竟过得好不好,在做什么工作。但是,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那没心没肺忘情地闹,在如今充满束缚的生活里实在太难得。
(二)
曾经的我们,学习是最重要的事。我这次回去,在衣柜的一个角落找到了十年前珍藏起来的学习笔记。语文、数学、文综等。每一本的字迹都含着执着和认真。不知道当初保留下来的原因是否除了祭奠曾经那么热忱地学习,还希望多年后的我在丧失了斗志的时候可以回忆起当年的果敢和无畏?
(贴两张上来see see^_^)
那时候,除了学习之外还有无处消耗的大把因荷尔蒙过剩而导致的情感充沛,用来体验着青春期的友情和爱情。于是便有了日记和信件。
日记本里夜夜执着,略带隐晦地书写着对某人的思念,生怕有朝一日会被父母看到。以致于十几年后的我刚开始读的时候竟然有点忘了具体写的是什么事。多读几篇,便想起来了。重温那时的心绪——敏感、细腻、略微领会爱情的愁苦却根本琢磨不透,最后给自己猛灌大人们的鸡汤(学习才是最重要的事)。
信件也是珍贵的。只是,时隔多年,我并没有重阅几封。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与笔记和日记相比,信件的连续性较弱。它只能反映出当时的一个事件和一段相交。有些无法回头的人和事,还是把它们放在记忆深处较为妥当,挖出来徒留感伤,并毫无用处。
(三)
在某条深邃小巷,某座古老山庄,某颗千年老树下,某个人山人海的图书馆,家乡的很多地点都曾有过自己成长的足迹。那些足迹,都带着青春期特有的狂傲、稚嫩和烦躁。
踏入社会多年后的我,在外人面前,将慢慢积累到的冷静、谦逊、随和等一一展现。而回到家乡,回到至亲的人们面前,一朝之间便将多年的修炼涤荡,变回原形。
当我跟妈妈烦躁地数落着生活的种种不满时,我其实并不喜欢自己。负能量这样的东西,并非发泄出来就可以烟消云散的。反而会将一瞬间或者一丁点的缺点无限量放大,大到根本无法承受,进而变得更加偏激和脆弱。
彼时的我,无法看到自己多年来的努力蜕变。看了那些信件和日记,我才明白,或许并非年龄未到才不成熟,还要看自己以何种角色去呈现自我。
因为在父母面前的我可以自由、可以任性,所以我放纵着自己的情绪,毫不顾忌他人。那么多年都习惯了以这样的性格饰演着女儿的角色。所以,即便我变了很多,那也只是对并未成为习惯的他人。对于这点,我有点力不从心。我想变成更好的女儿,于是又多了更多的混乱。
这样的混乱,兴许就是现在的我与过去的我的一场较量。
也是在家乡的我和在外闯荡的我的一场搏斗。
回不去的,才叫故乡。回不去了,才叫成长。就像当年一心为学习,现在心分无数瓣,要为家庭、为孩子、为父母、为前途,也要为成长。
混乱无法理清,那就让它停留在故乡吧。远离,也不失为一种人生哲学。只是,别忘了,继续修炼,直到再次回去,轻松展现出颇有积淀的你,不再混乱。
作者|袁筱鱼:新闻系科班出身的职业文字人。一个专注于记录和分析生活的非著名记者。作品多见于各大主流媒体、书籍中。已出版散文作品《向前一步迈入成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