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爱瑋儿 图/网络
此刻,你是坐在回程的候机室或高铁车厢里,还是疾驰在不用买路费的高速公路上?或者明智的你没有去哪儿排长队数人头,而是窝在客厅沙发里追着剧数着还剩下几个可以随意消磨的小时?
免费阅览了七天的世界地理杂志和国际摄影展终于要在朋友圈缓缓落下帷幕。那湛蓝的天、细软的沙滩、水墨色的山峦,以及五星级的泳池和外国那个月亮,都将重回梦里,直到下一个长假再现。甚至都让你有些恍惚怀疑:它们是否真实地在你面前存在过?
此刻,是否有一种淡淡的忧桑,如产后抑郁般悄不声儿向你袭来。其实你很清楚,每次一近假期尾声,它都会如期而至。这种伴随着焦虑的低落,甚至还有头晕、乏力、失眠等身体不适,如女人一个月总会有的那么几天,躲不开,避不及。
网络上赋名这种长假引起的负面情绪为节后综合症(Post-holiday Syndrome),意思是在一段较长时间的彻底放松后机体和心理对恢复紧张状态的一种不适应。除了自己请年假和教师寒暑假的情况,工薪族一般一年就发作两次:一个春节,一个国庆。
然后,砖家们就会站在健康角度支招:一、调整作息,正常睡眠;二、节制饮食,清理肠胃;三、尽快收心,准备工作。——总之一句话,赶快回到现实中来吧,亲们!长假再长是短暂的,稍纵即逝;上班再短是长期的,必须回归。
我当然不是要复制网络上千篇一律的建议给你,我只是突然在想:究竟是什么令我们如此期待一个哪里都可以去又哪里都可以不去的悠闲长假?又是什么让我们都有那么一些害怕回到朝九晚五两点一线的日子?让人爱恨交加的一个长假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生涯课题?
思考之一:人之初,性本懒?
我们从小被教育“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那若人生来勤劳的话,就会喜欢劳作胜于休假了,所以老师或许骗了我们,人生来其实是懒惰的。
听听度娘怎么说?“所谓惰性是指因主观上的原因而无法按照既定目标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是人的本性之一,不易改变的落后习性。”所以,不想干活,追求安逸,只是人类的天性罢了。况且国定假还是带薪假,可以不用出工照拿工资,正常智商的人都会喜欢。
这让我想到另一种可能性,如果所有假期都是不支付工资的,大家还休吗?或者说,还会那么期待更多的长假吗?除了长途旅游或探亲的需要,或许双休就已经足够了呢?不得而知。
其实作为一个自由职业者,还真就是这样的。只要没有活干,就没有收入。所以对我而言,平时或短或长的假期不断,不过都是无薪假。
我扪心自问了一下:是否那么期盼长假呢?似乎感觉不强烈,更多希望的是张弛有度的生活节奏。好比一双鞋,从耐穿角度考虑,蹬两天要让它歇两天才不易走形,但若长时间不穿,就有点浪费且容易积灰。
这么一想,长假这种制度,是不是有点儿强迫人们进入一种“惰性”状态又强迫再出来呢?在没有长假的年代,好像大家也过得好好的,并没有那么多期待和不适!
或许相对于“人之初,性本懒”这样略显消极的说法,我更愿意接受人们喜欢长假的理由是“人的天性是渴望自由的”。因为只有在一段有一定持续长度的自由支配时间里,你才可以自主决定你做什么不做什么、和谁在一起、在哪里呆着等等。
而这些显然在上班时难以实现,因为你的时间和精力都被“买断”了,你身在何处、和谁在一起、做什么都由不得你。这种由不得你的状态虽然能帮助你接近目标(说白了,也只不过是物质目标,其他目标管不上),但是你无法控制的那种感觉是个成人都不会喜欢,只有在假期里,你才又把控制权拿回来了。
从这个角度,若要克服长假综合症,是否可以思考一下:怎样在工作中尽量获得自主权呢?自主权越多,或许就越不会厌恶上班这件事。你觉得呢?
思考之二:莫把单位错爱成监狱
不是休假的日子里,几乎每天中午都能看到附近写字楼里出来觅饭的白领,脖子上挂着吊牌,预示着他们匆匆裹腹后还得踩着点回去,有些公司下午上班也要打卡。当然也有一些管得不那么严的单位,允许员工抱着手提在附近的星巴克泡上一下午,同样是上班,这样的第三空间,似乎比起办公室更受欢迎。
和很多职场人士交谈发现他们大部分其实并不喜欢自己上班的环境,虽然一开始或许也被它所在的高档商务楼和精心装修的办公风格所吸引。时间一长,难免觉得压抑和单调,或是为了躲避打扰和不喜欢的人际关系,就去室外寻找一个更加适合安静工作的所在,这也为很多有wifi的咖啡馆提供了商机。
然而再不喜欢,多数人还是会选择把一年250天的时间和单位捆绑在一起。为什么呢?这让我想起很多年前听到的一则国外新闻,说有一个人通过故意犯罪把自己送进当地的监狱,只因为那里环境不错,管吃管住,还有健身娱乐设备,狱警的服务也比较nice。只有在那里,他可以衣食无忧。而每到刑满释放,他在外面总是呆不了多久,又会找一个理由触犯法律回到那所监狱“享受”这份待遇。
这个例子或许有些极端,只是我在想,有多少人真的是因为热爱一份工作而愿意把自己的时间奉献给单位?要不然,为何每到假期就逃也似的离开那栋漂亮的大楼?每到长假结束又万般无奈地收拾公文包而心里已经在计算着下一个长假还有多少时间,以至于平日里的周五被叫做了“福来day”而礼拜天是“伤day”。
如果是那样,跳槽也不过是换个吊牌挂在脖颈,就好比换个监牢换批狱友增加点新鲜感。只是有一天你终将“刑满释放”,甚至因为某些原因被减刑提前释放,你想过“出来”后的生活吗?你会不会“见光死”呢?
很多人在上班时渴望长假,长假将近结束之所以近乎抑郁是因为有种放风结束的无奈;然而却在失业后越来越害怕长时间的休息,似乎迫不及待又要把自己送回“牢”里去。
我只期望,那个你人生的一半时间要去报到的地方,不是一所四壁坚冷束缚你手脚的监狱,而是你开开心心施展才华、造福他人的舞台。马斯洛说过:“这世上最幸福的事,莫过于做一份自己喜欢的差事还能获得报酬。”
假如那份工作已经鸡肋到只是为了人民币,不如给自己彻彻底底放个长假吧!想清楚了再出发,下一次,记得别再爱上一座监狱!
思考之三:人生不该分段经营
一直听到身边有人说“等到我什么时候就怎样怎样”之类的话,于是一不小心你毕业了,还是没学到多少真本领;一不小心你也成家了,还不明白夫妻相处之道;一不小心孩子长大了,你还没开始自己想要的生活;一不小心你也真就退休了,突然发现日子不知怎么打发。
如果你以为梦想都是等到有钱才能实现,或许你永远不会有钱,因为社会物质标准总在变;如果你以为爱好都是等到有时间才能碰,或许你也永远不会有时间,因为你生活的优先级也一直在变。
就像我们把日子割裂成上班和假期两个似乎不相容的时间段,你就难免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结果哪样都没有全心全意。
所以我一直不支持人生的分段经营,想到的事情就尽快着手去做,至少也要尽快着手准备。因为不会有那么好的事情,当你结束一件不喜欢的,另一件你喜欢的就正好在门口侯你。上帝在一个地方关上门,一定会在另一个地方打开窗。这话其实只对有准备的人才奏效。
很多认识不认识的朋友会来咨询我是怎么做到可以脱离单位自己存活的,我也只能说在我还在单位上班的时候,我已经想着有一天我一定会走到蓝天下赤手空拳靠自己。
那一天真的到来时,我发现多年累积的经验、人脉、技能,还有最最重要的,自信和勇气,完完全全成为了我所向披靡的武器。
现在的我在自由驰骋的生涯里,又早早开始为退休后的岁月作经营,准备的不是养老金,而是兴趣爱好和闲下来后的心境。因为我知道,终将结束的其实是我们的职业生涯。不分段的人生,才不会因突然的转折令我措手不及。
今天早上有一个初入职场的毕业生问我,如果进入一家自己很不喜欢的单位又一时无法离开怎么办?我的回答是:利用那几年榨干它可以带给你的价值,然后再狠心离开它。
其实,只有这么做,你才会成为最好的自己;而当你成为了最好的自己,你才会发现其实你并没有那么不喜欢一个单位。回过头来,所有经历对你的成长都是加分项。
怕只怕因为不喜欢而不投入,只是被动等待下一段人生会有好运。即便可能,那种狗屎运也恐怕只是一时,反误了你对自己的判断。人生很短,“等闲白了少年头”恐怕只在转念间。
笔者这个长假自觉加班至今,为了节后就要交付的项目成果,我和我的搭档一起work from home。在没有老板监督的情况下,每天自律地打开电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可谓过了个双份的劳动节,但毫不妨碍心情舒畅。
等到大家陆续开工,又要飞去北方辅导客户,交完项目,搭档将变身旅伴,启动我们的无计划游走,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并随时记录所见所感,再一路南下回家。忘了告诉你,我的工作搭档兼任我的人生伴侣。
所以长假于我们一直是个模糊的概念,当然也就没有文章开始提到的那种症状;甚而至于,我的日常早就没了上下班的界限,白天睡到自然醒和晚上工作到深夜于我都是常态。我想这就叫Work-life Integration(工作生活融合)吧,它已经逐步取代了多年前人们孜孜以求的Work-life Balance(工作生活平衡)。
说到底,你很难在人生的天平两端放稳两件至关重要的东西而不失平衡,何况一个是事业,一个是家庭?这边重一些,那边也不轻。而你只有一个肉身和每天一样的二十四小时。
既然一个也不舍得扔,不如打打破、捏捏碎,像和面一样揉到一起,没准能做出一道可口的甜点来,随时享用。
假如你一直是健康而放松的,就不会厌恶当下而刻意追求另一种状态,就像上班这回事儿;你也不会担忧忽然要离开某种舒服状态而带来的不适,就像假期这回事儿。
长假可以结束,但你身心惬意、收放自如的样子,完全可以继续。
作者爱瑋儿,心理学硕士,私人成长教练,管理咨询顾问,一个治愈系女子,原创不难,走心不易,关键还得好看。
从一名中学英语教师到五百强中国区高管,随后砸掉外资银行饭碗,以自由讲师和顾问身份背包行走近30个省市。
而今居家安心撩拨文字与琴弦,拈拈花惹惹草,陪陪爱人,看看世界,偶接个案。想要勾搭,还不关注和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