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后期文化土壤的变质
古希腊艺术以神为主题,超世俗的。古罗马艺术世俗的,在他们的美学里面产生感性与理性的分裂,这一时期美学的主要方向就是怎么样把分裂的双方重新结合起来。
一、普罗提诺的先驱者
1.贺拉斯(前65-前8)他对亚里士多德很推崇,提出“魅力”必须要投入自己感情,想要打动别人,只是理性策划,你没有把情感完全投入到作品中,这种情感的力量就是美感的力量。不能冷冰冰的模仿,要把爱恨投入进去,情感方面,补足了亚里士多德模仿说。
2.斐罗斯屈拉特(约176——245)他强调模仿的想象力,想象。体现了从模仿到表现论的过渡。他认为模仿是通过肉眼和手,想象通过心眼。
3.朗吉努斯(213——273)他提出美和崇高,就成了两个相对相对的概念。到了康德才把他统一起来—作为鉴赏。他认为艺术也好,审美也好必须要进入一种迷狂的状态,出神的状态。引发了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对立。
古希腊古典美,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古希腊的雕像,你看不到情感,连眼神都没有。
朗吉努斯认为要‘心醉神迷’‘如醉如狂’他的观点超越了一千多年,直到17世纪人文美学的兴起,才发现他的美学这么有价值。
二、普罗提诺
1.普罗提诺认为理念世界之上,还有一个至高无上的‘太一’。禅宗说“才说一物便不是”只要你说,那个东西,就已经不是那个东西了,第一义不可说。他说太一是至高无上的不可言说,但是正因为如此,它是一切存在的源泉,它是真善美的绝对统一。但是它产生出世界来,没有意识,没有目的,你把意识和目的加到它身上你就把它拟人化了。普罗提诺认为神不是拟人化的,他就是神。他提出流溢说。就像是一杯水,太满了,流出来,就成了宇宙,成了世界。最先流出来的就是理念世界,再有就是人的灵魂,再低就是感性世界,就是大千世界,再次流出来的就是现象。有一个退化的趋势,以人为核心,就是说人有灵魂,一方面他从太一里面流出来,他还记得当初沐浴在太一光辉之下,另一方面,他又受到肉体的遮蔽,感性世界的遮蔽,用肉眼看世界的时候,心就被遮蔽了。正是这样一种返回他的太一家园这种倾向,导致我们在看待感性物质世界的时候,我们能够从中看出某种美。
2.美论
以前的和谐说是离不开多样性的,而他把多样性去掉,他认为必须把这些东西去掉,就讲合适本身,和谐本身,单取它的和谐,他把对称合适比例全部排除本身,美本身就剩下一个纯粹的形式,那就是“一“这个一虽然没有达到太一,但是它是一,趋向于太一,接近太一,接近太一就是美。如何归结到一,人的灵魂就是一,所以灵魂比物质世界更加直接分有了普遍观念。真正说来美是内在于人的灵魂,这是他的一个很重要观点。欣赏外部,自然界就是在自我欣赏。他说怎么样才能看到好人的心灵美呢?把眼睛折回到本身去看,心灵也是如此,本身如果不美,也就看不到美。所以一切人都需先变成神圣的和美的,才能观照神的美。他提出一个很重要的美学观点:人要想到看美,首先心灵本身要美,自我修养就是一种艺术。
3.美与艺术的关系
艺术品的美就是因为艺术家的心灵把自己的美表现在艺术品上。因此他提出一种表现论,不再是模仿,可以说已经是包含着表现论美学。最初的表现论是在普罗提诺这里深刻表达出来的。
美的高级层次是先验的、理性的,那就是高级的美,纯粹的美,纯粹的统一性。低级的就是包含感性的那个美。艺术也是这样,高级的艺术是心灵的艺术,低级的艺术就是艺术家通过他的艺术所创造出来的。
一切艺术都是为了表现心灵的美,一切美都是心灵艺术所造成,那么艺术和美就第一次很好的统一起来。按照以往的模仿论,美和艺术必然割裂。艺术不必模仿美,也可以模仿丑。
2. 艺术论
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品和艺术家心中美的理想相比还是低级的。艺术品是在自然界里面由艺术家创造的不至于堕落的一种力量,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艺术家心中的理想,完全表达式不可能的,至少比自然物优越。
通过一种表现论,使得模仿论提升它的层次,使它成为精神模仿论(模仿心灵还是模仿理念世界)
模仿论和表现论加入了心灵美,那么它们融合式非常自然的、必然的。
3. 美和艺术的再次分裂
精神的客观美学,他的艺术观最终把表现论归结为模仿论,人身上艺术和美是统一的,但是太一不需要对自己雕琢,太一就是存在本身,它的美是因为它存在,不是因为它的艺术,太一就是真善美的统一,也分出了等级,真善高于美,真是美的标准,善事美的源泉,所以排序是,善、真、美、但是客观美学认识总是第一位的,所以他的美学还是透出古典主义美学美和真的统一这样一个框架
它最终还是没有超过古希腊罗马客观美学的范畴,在它看来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他已经很好的把它统一起来了。但是最终统一于客观精神,太一是客观精神,它不是人所能理解的,而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美和艺术的统一,统一于最高太一的美,但是最高太一的美与艺术就不统一了,又重新分裂,模仿和表现统一,但是最后统一于对神的理念的模范。开始为了统一做了很多工作,但是最后一步导致统一性的分裂,美和艺术的再一次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