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宋代文学,说说辛弃疾。他是一个有故事的人,这首“破阵子”是他壮志未酬的一首诗。晚年的辛弃疾虽然衣食无忧,但心中依然有着壮志未酬的遗憾。
1140年5月28日,在山东的一个人家,辛弃疾出生了。此时正值金国占领了南宋的大半个北方,南宋朝廷不得已南迁,北方的多数官和百姓都在完颜亮率领的统治下生活。
看着襁褓中的婴儿,爷爷辛赞捋着胡子说:“老天开眼,赐我辛家一个男丁,就叫他弃疾吧。希望他能像西汉的霍去病一样带兵打仗,做个驰骋沙场的英雄,实现收复山河的大任。”
辛弃疾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他受到了很好的文化教育,还学习射箭和剑术,刻苦练剑。十几岁练就一身肌肉,成了一个翩翩少年。
14岁那年,爷爷带着他去登山。从山顶望去,大好河山尽在眼底。祖父发出一声慨叹:“可惜这山川大地落在金人之手,我们身为南宋的臣民,却要在金人的统治下苟且偷生。”
辛弃疾心中涌起一阵豪情:“爷爷,您放心,我一定刻苦练武,长大以后报效国家,赶走金人。”
爷爷点点头,拍了拍辛弃疾的肩头,爷孙俩望向远方。
中国近代有周恩来,年少时便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宋代的辛弃疾也是十几岁时就与祖父登高望远立下了收复山河的誓言,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爱国的种子。辛弃疾以去燕京参加科考为名,观察地形回来后偷偷绘制地图,为日后讨伐金人做准备。
1161年,完颜亮率兵南侵,企图灭掉宋朝。辛弃疾再也不能眼睁睁看着宋朝灭亡,他知道,凭一己之力改变不了多少。他召集了2000多人加入了耿京的抗金队伍当了掌书记。
1162年,辛弃疾和贾瑞作为义军的代表去往建康南京接洽抗金事宜,宋高宗接见并任命他们在天平军中的官职。就在二人要回去向耿京报喜的路上,经过海州(现在的江苏东海)时,得到报信:“大事不好!张安国叛变,他杀了耿京去向金朝邀功请赏了!”
辛弃疾一听大怒,立刻联系海州统领王世隆,从军中挑选了50名精兵强将,连夜偷偷潜入金军大营,从几万人的驻守中找到了张安国的营帐。
此时张安国正在饮酒作乐,想着此后就可以升官发财,尽享荣华。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辛弃疾就在帐外。当辛弃疾冲进来时,他还没弄明白怎么回事,就被辛弃疾带走。面对几万金兵的穷追不舍,辛弃疾快马加鞭摆脱追兵,张安国被押送到了南宋,在临安斩首示众。
辛弃疾的机智勇猛得到了宋高宗的赏识,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二十三岁。
他写下了《美芹十论》、《九议》,以他的真知灼见阐述了救国策略,希望朝廷能北上讨伐金兵统一河山。可惜南宋志不在此,没有听取辛弃疾的建议,但是看出这是个人才,任命他做了各地的文官。
事实证明,辛弃疾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官,在二十年的当官生涯中,他被任用四十多次,短则两三个月,长则两年,他在很多地方都做出了成绩。
在安徽滁州的时候,面对洪灾粮食短缺,他果断下令,一方面禁止商人囤积粮食,一方面禁止百姓哄抢粮食。这项措施保证了社会治安,物价稳定。他在任期间,发展当地经济,重视教育,精修桥梁道路。
总之,辛弃疾是一个很称职的文官,但是却被弹劾六次,最终归隐田园,直到死后还遭到弹劾,被皇上剥取了所有的利益和荣誉。
说起他被弹劾理由,是“好色”、“贪财”、“残忍”、“好杀人”。
宋朝崇文不崇武,但凡有些文采的,都有很高的待遇。只因辛弃疾是归正人,所以他的这一切在别人看来就是罪证。
我们来看看第一条,“好色”。
除了妻子,辛弃疾确实有几个侍妾,钱钱、整整、田田、香香、飞卿,各有绝艺在身,有的会吹笛,有的会歌舞,有的懂诗词,有的会书法,都深得辛弃疾的宠爱。他甚至还有过一夜情,被写在诗词中。不可否认,辛弃疾在个人生活上还是很开放的,
但辛弃疾很分得清主次,和妻子感情至深。有一次,妻子范如玉病了,他对大夫说:“你把我夫人的病治好了,我就把会吹笛的整整送给你。”
果真妻子的病好了,他咬了咬牙,履行了自己的诺言,把整整送给了那个大夫。
到他晚年时,他把这些侍妾都许了人家,给了她们一个好的归宿。
实际上宋代官吏蓄养家妓,已是一种社会风气,陆游、文天祥等都不例外。辛弃疾没有违反当时的社会道德,做得有始有终,有情有义。
第二条,“残忍”。没有狠劲,怎么能率武士强兵杀金人捉拿叛徒张安国?
第三条,“敛财”。
辛弃疾在江西确有豪华庄园两处,其奢侈程度让朱熹都惊讶不已,怎么说他也是当了20年的官。我们其实有一种误解,凡是伟人似乎都一贫如洗。其实不然,尤其在宋代,很多官的待遇都不错。
辛弃疾的这些罪名,在当时一个做官的人身上,根本就不算是罪名,为什么辛弃疾被推上风口浪尖?究其根本都是因为他是“归正人”。
什么是归正人?
靖康之变后,完颜亮占领了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宋朝首都不得已南迁,一些北方人跟着到了南方,也有一些人因为家族太大,留在了北方。
他们在金朝的统治之下,怀揣一颗国家统一收复山河的壮志雄心。后来这些北方人投奔朝廷以后就被称为“归正人”,但往往被人用异样的眼光看待。
辛弃疾四十多岁时,受到了宋代投降派的陷害,他罢官回家,赋闲二十年。他在田园耕种,有贤妻陪伴左右,衣食无忧,在外人看来正是享受时光静好。
可是辛弃疾却感觉到抑郁不得志,他的本意是解决国家天下事,来迎取生前身后名。现实是北伐讨金不能实现,连当文官为百姓做点事都百遭阻挠。
他只有喝酒吟诗,将一腔爱国志、满怀不得意尽情抒发在酒杯中、文字里。于是就有了这首“破阵子”。
他与同事兼好友陈亮同为武将而不得志,两人惺惺相惜,视为知己。有一段时间,陈亮还去江西上饶找他,两人同住鹅湖,与好友聊起当年的敌营突袭,不免唏嘘感慨。
便在喝醉之后,拿出那把许久搁置的剑在灯下细看。醉眼昏花,但始终萦绕脑中,挥之不去的是那曾经的报国之梦,这只能在梦中实现,而梦境又是那样的清晰。
从听到的连营号角到看见的的卢马、六百里麾下炙,还有那沙场秋点兵的壮烈景象,都无一不在闪着诗人报国的激情,时隔几百年,我们依然能感到诗人澎湃的热情。
那颗少年时种下的爱国种子,让他在日后的豪宅中依然无法享受那安然的恬淡。他知道国家尚未完整,自己还有未完成的誓言,现实中无法征战沙场,只能在梦里过把瘾,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道出了无奈与心酸。
究其一生,辛弃疾都没有实现心中的梦想,但是他一直没有放弃。直到死,他也没有放下那份热情。
可以说没有辛弃疾,宋代诗词就不完整,少了一份爱国主义情怀,也少了一种时代赋予的沉重与使命感。文字中满溢的爱国热情,也许就是辛弃疾的个人魅力所在,也是他的诗词历经几百年读起来依然炽热如初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