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创建运城市语文教育教学研究会之日起,共读就成了一个必然的活动。
记得研究会共读的第一本书是潘新和先生的《语文:表现与存在》,同时兼及其《不写作,枉为人》、《语文:回望与沉思——走进大师》。这次共读,让研究会的同仁们明白了写作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实践,一学期下来,形成了两本作品集,一本是整个年级与教材相关的写作练习集,一本是研究会下设社团——河东读写社的优秀作品集。此后,研究会又在芮城做了一次“以写作为本位”的研讨活动,我以“‘以写作为本位’的理念在教学中的实践”,为题作了一场报告,曹晓丽老师和李争红老师分别在课堂上做了精彩的呈现,在圈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第二次共读的书是余党绪老师的《祛魅与祛蔽》和理查德·保罗的《批判性思维工具》。共读完之后,研究会同仁又结伴到上海参加“全国第二届高中语文思辨教学研讨会”。会上,我与郑莉萍老师的论文获奖。回来后,我与史晓明、曹晓丽等几位老师又在万荣孤峰山三益书院做了专题报告,报告题目分别为“思辨在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由模糊到精确——提升我们的思维品质”、“锻炼思维才是老师真正的成长之路”。报告结束后,与一位教师聊天,说她的女儿最近一个学期以来,思维能力提升很快,尤其对时事的看法,非常理性。后来才知道,她的女儿正是我班的语文科代表。课前演讲是康中语文课传统,演讲内容不同,而那个学期,我给读写社的孩子们开“时事评论写作”选修课,班级的课前演讲也是关于时事评论的,因为正在阅读批判性思维方面的书籍,所以对学生的指导才能比过去更精准高效一些。
第三次共读的书籍是魏智渊老师的《教师阅读地图》。这次阅读我们除了以往的线下活动,还增加了线上活动,参加的教师跨越学校、县区,甚至还有运城市外如临汾、太原等地的教师参加。根据读书进度安排,大家每天撰写读书笔记发在共读群里,成文以后便发在研究会公众号上。这次共读收获很大,阅读史的书写,促使大家开始反思自己的阅读;浪漫-精确-综合的理论更新了关于教师阅读与专业成长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此后的共读有了可以参考的路径。
第四次共读的主题是文本解读,主要阅读了孙绍振先生的《名作细读》、叶嘉莹先生的《唐宋词十七讲》、王富仁先生的《古老的回声》、葛兆光先生的《汉字的魔方》,这些书籍都是魏智渊老师在《教师阅读地图》中推荐的。很荣幸的是,这次线下共读活动邀请到了魏智渊老师,因此闻名而来的教师很多,是共读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共读会上,曹晓丽老师把从阅读中获得的知识用于教学实践,为大家呈现了一堂小说文本解读课——《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下午》,课后,魏智渊老师作了精彩点评。曹晓丽老师的这堂课经过精心的准备,通过动机,将传统教学中关于小说需要解决的情节、人物和主题等问题都一一解决了,这已经很让参会的老师感到意外了,然而,更让参会教师惊讶的是此后魏智渊老师的解读,不仅从文本角度,更从文化的角度去理解人物,让刚才被遮蔽的问题一下子敞亮了起来。会后,我与同仁们分享感受说,我们是用一个工具来分析文本,而魏老师则是用一箱的工具来分析文本。
这次交流,我们被魏老师的学识所折服,接下来的交流,又被他的坦诚和描述的愿景所吸引,于是便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南明。
加入南明的第一次活动便是晨山的十日研修共读,这也是我们的第五次共读。关于这次由干国祥老师主持的共读活动的具体情况,我已记述在《晨山之旅:从真理到方法》(见运城国际公众号上)中,这里就不再详述。晨山之旅将近尾声时,干老师在朋友圈中写道:“语言忽然变得无限神奇,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许多人可能是第一次被真正打开,但可能马上又将关闭。”参加晨山研修的十人中,除了老队员,我们这些刚加入的新队员应该都有一种被打开的感觉,然而回去之后,会不会真的关闭呢?
从晨山回来之后,大家开始忙于对下学期课程的教研中,面对南明丰富的课程,大家焦虑的是:如此美好而又有深度的课程,我们该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实施?我们会不会辜负这些课程和将要面对的孩子?
昨天傍晚,和晓丽、庆民散步聊天一个多小时。刚下过小雨,空气清新,大家聊着过去的生活,最近的困惑,最后达成共识,课程要做好,共读不能丢。回到家后,立即组建共读群,确定第一本共读书,拟定共读要求,没想到,片刻之间,加入共读群的就超过了十人,没有共读书的老师们也都即刻下单购买。
今天,老魏知道了我们的共读计划,立刻安排后勤布置共读室。老魏的效率,共读室的优美,大家的积极,真是前所未见,让人惊叹和感动。八点半,大家准时到达共读室,语文、政治、历史、地理,大文科共读群就此形成,文科中心正在汇聚。
第一天是共读启动仪式,大家各自认领《大问题》的导读任务,没有人推诿,而是积极认领,并提出各种建设性建议。我想,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大概就是这个样子。我们相信,由干老师开启的这扇智慧之门不仅不会关闭,而且会开得越来越大;我们相信,共读的步伐永远不会停止,而且会经由共读进入深度教育的堂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