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由于工作的关系,认识了一位阿姨。
阿姨是一位保洁钟点工,一天做几个不同的地方,平常生活非常节俭,当时好不容易存够钱在城郊买了一套房子,她格外高兴。她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当时已经大学毕业,小女儿还差半年就要小学毕业了。当时我和阿姨认识一段时间后,她问我平常下班是否有空可以接兼职家教,辅导一下她的小女儿。她说小女儿以前三年级的时候学习还可以,后来就越来越不行,她自己也没有能力辅导。大概了解了情况之后,我当时没想太多,就答应了。
因为阿姨一天要做几份保洁的工作,经常到晚上八点才回家,她安排了小女儿小西直接接待我。
第一天,我根据阿姨给的地址找到了她们的出租屋所在地。小巷里非常潮湿还散发着一股馊臭味,原来楼下入口放着几个大垃圾桶。昏黄的老街灯根本照不清楚路,我好不容易找到了入口上楼,楼道就更黑了,伸手不见五指,要打开手机电筒才能看清楚那又窄又脱落的水泥台阶。爬到五楼,看见孩子非常热情已经在门口等着迎接我了,她把我领进屋。
出租屋很小,像极了香港的“㓥房”,加上厨房洗手间,目测一共不到十平方。我们就坐在小厅的双层床下铺一起学习,头上的白炽灯不算亮,不过勉强够用。
小西说她最好是语文,喜欢看和写小说,不过她妈妈不让她写,觉得影响学习,她只能悄悄写。阿姨主要让我给她补数学,不过我发现她基础实在是太弱了,根本没法直接进入正常六年级水平的复习,只能从三年级的开始。她连一些很简单的混合运算都不会,反复讲同一题她尽管已经很努力去理解,就是记不住学不进脑子的样子,我感到很奇怪。
过了一阵子阿姨收工回来了,跟我礼貌地寒暄后就问小西学得怎么样,是否听得懂,小西没有说话。我跟阿姨说,因为她拉下的时间比较长,基础不大好,需要先给她复习基础的。阿姨听到就开始一顿指责小西,音量突然变大把我吓楞了:“你说你都学了什么,我请姐姐来教你,还学不会,你真是没用的!”听到妈妈的高声指责,小西似乎习以为常,但也有点丢了魂。
带着尴尬的气氛结束了第一天的课,也没来得及好好安慰小西,回去的路上我一直在想接下来怎么做才好——白天上班跟阿姨谈谈,晚上好好再给孩子聊。
“阿姨,昨晚第一次跟小西见面,我非常喜欢她,觉得她性格很好也特别善解人意。不过我感觉她非常怕你,可能是因为学习拉下有好一段时间了,她也知道自己的情况,所以心里也特别自卑的。阿姨,我知道你每天工作特别辛苦,同时也很担心孩子的学习和未来,目前小西的情况需要耐心,多鼓励才行……”阿姨答应努力控制一下自己的脾气。
第二天晚上,小西明显比昨天失落和沉默许多,我猜想可能昨晚我走后,阿姨又给她训了一顿,于是我开头花了大概40分钟跟小西聊。其实我非常理解她,对她来说,妈妈的肯定是最大的鼓励。而她在妈妈面前是似乎已经形成一种程式化“应和”,明明还不明白,只要妈妈问“听得明白吗”,她永远只说“YES”,因为她知道一旦说NO,哪怕做了诚实的事,都会惹妈妈生气,迎来一顿臭骂。哪怕明知道妈妈知道她撒谎会暴怒,哪怕有一点可能让妈妈的责骂推迟几秒,甚至可能因为这句顺意的谎言让自己免受责骂,她也愿意试。
我跟小西谈着,说到“妈妈其实很爱你,但她可能不大会表达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小西哭了。谈完,小西心情明显缓解了不少,眼里开始有了神,接下来的练习和讲解情况都比昨天有进步。
晚些时间阿姨回来了,小西不由自主又变得紧张起来。阿姨也信守“承诺”一回来就鼓励小西,让小西好好学,会支持她的。只是小西的紧张,让她接下来的状态变得不大稳定,又开始变回“学不进脑子”的状态。这个时候正在厨房做饭的阿姨似乎也察觉到小西的状态,又控制不住情绪,冲到我们面前爆发了:“你怎么学来学去都学不会!浪费我的钱!不要学算了!”刚刚那个微笑着温柔鼓励女儿的妈妈仿佛是假的。我心里似乎听到孩子说:“原来刚刚妈妈温柔的鼓励是骗我的,我在她眼里还是那么没用……”小西的魂又丢了。
后来上了三节课后,阿姨趁着春节说要回老家,下一次等她们过完年回来让我再给孩子辅导。结果这个“下一次”就一直被推迟,直到最后我被删了。
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而这位母亲的愤怒,来源于她的自卑,这种自卑传染了给孩子,而她总是遏制不住的愤怒,也让孩子无辜陷入自卑的深渊。
很久之前有朋友跟我说,父母让他找对象就要找跟他家门当户对的(他们家特别有钱),因为这是“种”的问题,我当时不大理解这是哪来的优越感。我现在明白了,“种”就是父母给孩子传下来的智慧、思维方式、价值观等等,而财富还是其次。而这个“种”本质上是来自原生家庭的影响,很多人穷其一生都想摆脱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长大后,我们的自卑和遭遇失败挫折时,常常会把责任归咎于原生家庭,这样的信念会慢慢变成无意识的自我对话:
“我不配。”
“我不够好。”
“我真没用。”
“我总是把事情搞砸。”
“我就只能这样了。”
“……”
我们父母给了我们基础的东西,或许是好的,抑或是缺陷,剩下的路都是自己走的。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深信并告诉自己“原生家庭的影响会伴随一生”,那么这种限制性信念才会让你终身痛苦吧。
当听到这样的声音,我们可以接受它的存在,然后尝试跟自己说一些平衡性对话,如:
“虽然如此,但我可以做得更好。”
最后的最后,希望孩子你一切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