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小结

今天做一个小小的总结吧,作为一个圆满的句号。

米兰•昆德拉的《不朽》今天读完了。从16年初次接触这本书开始算起,今天完成的是第3遍阅读。

但16年初读时的印象几乎荡然无存。从20年10月中下旬起,我又翻出了这本书,重拾阅读。到12月份全书读完,紧接着又回头复读,拖沓至今,终于完成,有点不舍。

如果四年前的那次阅读不算在内的话,严格来说,今天完成的是第二遍的精读、深读。

我注册简书的时间正好也是在20年10月底,读此书和写简文同步进行,所以不少日更文的素材便和《不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到今天为止,还有很多话题没来得及写,不知道后面还会不会重提续写了。

其实今天有点不舍,但感觉对这本书已经读得挺透了,很多内容都已经理解到位,所以今天之后就不再复读了,准备选择新书继续我的精读生涯。

当然,昆德拉的书值得一读再读的,以后必然还会重逢!

不妨驻足?

有人评说,米兰•昆德拉是世界上最刻薄的作家,我不敢苟同,或许因为他是很有深度的作家吧。正因为如此,他创作的所谓小说,绝对属于难懂之列。

一般读者,读一遍我相信是看不懂的。当然,难懂的并非是故事情节,因为他的小说情节是为思辨和哲理服务的,而字里行间随处渗透的这些思辨和哲理很难一次读透。

更何况,他的小说情节,不是一条狭窄的通道,直线发展达到结局。而是如同一张网,“缓慢、绕弯,充满插曲,充满偶发情节,又会衍生很多岔道。作者和读者仿佛有很多时间可以浪费,不计较他们的脚步,只乐于随时停下来观察和欣赏沿路的风景!”

这也正是他希望的。

他希望读者在阅读他的小说时,如同阿涅丝漫步于阿尔卑斯山的森林一般,不是急于赶路,到达终点,而是沉醉其中,悠然自得,尽情享受森林的静谧和蜿蜒曲折的小径风景,同时,歇下脚来沉思一下自我、自我的存在与不朽。

所以,他的小说作品读起来都不是好看型的,故事情节不鲜明,通过情节引发出来的对社会、人性、政治、自我等深刻问题的反思和探索、文字里时隐时现的智慧和哲理,都需要读者反复思考和咀嚼。

这也正是昆德拉小说的魅力所在,也是读者无法速读,只能漫步其中,且一旦沉浸便如醉如痴的原因。

因为,正如他本人所说:“如果读者漏看我小说中的一个句子,他就无法理解我的小说。”

薄雾•小径

附:

在简书中,我阅读《不朽》时发布的相关文章不少,在这里按时间先后做个排序,算上本篇的话共计23篇,可以编成一个《不朽》系列了。

从中也能看出,我的文笔由最先几篇的短小稚嫩到最后几篇的些许进步,很开心。

《逝》是我注册简书后发布的第一篇文章,很有纪念意义。这篇散文诗的最后一段借用了《不朽》中的歌德作品《游子夜歌》。对这篇简书的“开山之作”我至今仍然很喜欢。

现汇总如下:

《逝》

《书不在多在精》

《我》

《女人》

《道路和公路》

《必死无疑》

《你是哪种人》

《ta在什么自杀》

《阿涅丝》

《男人为什么爱吸烟》

《生命的主题》

《“充实”的生活》

《人有自我吗?》

《一首德国小诗——收官2020》

《阿涅丝和她的父亲》

《好奇》

《我与书》

《我的读书方法》

《贝蒂娜的不朽情史》

《那片森林》

《昆德拉论小说》

《鲁本斯的性爱之旅》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