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20-22,我的第四次乌镇戏剧节之旅。
连着来了四年,此番疫情终于结束,又恰逢乌镇戏剧节十周年,整个古镇都显出蓬勃的生命力。我仿佛得了一种惯性拖延戏剧节repo的病,2022年的拖延了9个月,2023年的直接拖延了整整1年,现在已经是2024年的10月,再过两周就要五赴乌镇了。“去年”和“今年”的时间代词混用,但仍坚持要记录,就当是剧场人的一点执念吧~
依然是一次三部戏的传统,遗憾的是这次选择的三部剧不是太对个人的口味。现场的记忆已经模糊,就循着留下的笔记,谈谈当时和当下的感受。戏剧节的口号是“在乌镇,我们一起看”,但对我来说更重要的其实是“在乌镇,我们一起感受”。
周五晚上在乌镇大剧院看开幕大戏《H-100秒到午夜》,是我的戏剧启蒙搭子JaneJane推荐的剧目,说罗伯特·威尔逊的作品值得一看,但后现代意识流对我来说还是理解难度太高了些……“H”表示史蒂芬·霍金,戏剧构作采用了Doomsday Clock 末日时钟的概念:如果午夜零时为人类毁灭时刻,分针所处的位置则标示着世界局势的紧张度;2020至2022年,末日时钟已经连续三年停留在午夜前100秒(2023年1月至今,停留在午夜前90秒)。这是剧名的来源,亦是真切的警示。
这部剧具有很强的“癫狂”意味,很符合我对先锋戏剧、后现代意识流剧作的刻板印象。德语和英语交错,不断重复的台词、问句和尖叫,Clap或响指过后音效的骤然静止,都构建出一种神秘惶惑的氛围;舞台设计也很好地配合了这一点,威尔逊使用光带和光线的变化营造了明暗交错的布景,也会以骤然全黑的舞台完成戏剧节奏的把控;把演员放置在方框之中,表演和交互也颇有一种规整中的动线。随着剧情的发展,与剧名相对应的诘问与意义也渐次显现:不断重复的问句,指向所有需要思考而未有答案的问题,关于宇宙,关于自然环境,关于鸟类,关于天使宇航员……那一瞬间在脑海中浮现的是《四张机》的台词:发问本身比答案更重要。
通过台词不断重复的意旨有两个:“不要看着脚下,要望向天空”以及“生命若不有趣,就会悲惨”。舞台背景中出现杂乱的天体物理公式和浩瀚的宇宙奇观:玫瑰、宇宙、天使、轮椅、霍金……与宇宙探索有关的人物:加加林、阿姆斯特朗、马斯克、新时代的太阳神……他们都在飞向宇宙,而人类同样如此,从宇宙中来,也终将归于宇宙深处。戏剧结尾时,演员们倒数5-4-3-2-1,从童年到老年的声音都在不断重复“要望向天空”,非常震撼!演员们的台词功底太强,勾连出一片强大的戏剧场域:我们进入同一个梦境,思索人类和宇宙的终极意义,以及在真切的现实中,人与自然将如何相处,作为地球主宰的人将如何肩负和承担自己的命运。
周六晚上看《阿Q正传》完全是出于由《世界旦夕之间》建立起来的对李建军的盲目信任。这依然是一部李建军风格非常强的作品,巧妙地结合了日月广场的露天布景,一开场阿Q就从左边楼上的窗口伸出头:“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怕得有理。”他是阿Q还是狂人,此刻已不真切了。作为文学专业的毕业生,能够从这部剧中看出鲁迅文本的多处化用:既有《狂人日记》《药》《示众》,也有史料照片投影,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民众围观行刑的一组老照片,自然会联想到鲁迅提及过的,观日俄战争纪录片时的中国人。
再加之后半段剧情中阿Q借尸还魂到狂人身上的情节,李建军意图营造“阿Q亦是狂人”的指向就比较明确了。观众在这部剧中看到了阿Q生前和死后的两个世界,出现牛头马面和黑白无常还是让我震了一下的……而重生到当下现代世界的阿Q无疑就亲切多了:依然是籍籍无名的nobody,日常开辆摩托,给大仙拉客。这其中传递的隐喻很妙,个人很喜欢:中国人尽皆知阿Q的精神胜利法,可回望“在上班和上进之间选择了上香”的现代人,大仙又何尝不是现代人的精神胜利法?
李建军风格最强音当然还是他最爱用的头套和即时摄影。舞台背后的小房子里,阿Q所处的逼仄空间是现代的,观众无法直接看到他的表演,只能通过即时摄影,从大荧幕投影里看他的一举一动,凝视感完全呈现;乌镇作为江南水乡古镇,自带一种鲁迅笔下的“未庄”意味,现代投影技术和古典舞台实景结合,用绿幕摄影交代了未庄事;未庄人吃饭的场景则几乎完全复刻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现代改编当中阿Q的两首民谣风说唱,聚焦于生平介绍和对他的嘲弄,全网都记住了:“ABCDEFG,Q的前面就是个P!”
周日最后看了场《海鸥再见》,只能说没看过这么烂的片子,以后虓汉的作品我都会狠狠避雷!虽然说乱七八糟的人物和契诃夫的原著脱不开关系吧,但往舞台上一摆就更莫名其妙了。以下人物简介完全还原我的现场手记:
男主:不被家庭重视,创作怀才不遇,女朋友妮娜去城市搞外遇,总之面临种种困境;
男主妈:外遇大作家,但大作家外遇妮娜,抛弃了她;
特里果林:大作家,外遇妮娜;
妮娜:离开乡村进入城市,搞外遇,离开了男主;
玛莎:管家女儿,喜欢男主,用婚姻逃避。
情节内容基本没有说的必要,舞台设计上还算有些亮点,设置了鱼缸和鱼缸里的房子、乐高小人、活的金鱼作为道具,呈现的是曾经的家庭小屋;最后金鱼被捞出来,表示过去的毁灭。此外也有摄影机和投影的使用:隔着鱼缸的拍摄营造出他者的视角;被拍摄的人、男主妈和玛莎都在凝视男主,产生了多重凝视与隔阂意味,但是对于前一天刚看完李建军的我来说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疲惫。男主直到最后也未有答案,和金鱼一样,迎接的是被抛弃的命运。全剧以不同人物的关系和命运,表达了一种现代性的隐喻。一言以蔽之:简介比剧好。
本以为第四次来乌镇,已经不会再爱了(不),但又一次带学生来看剧的我还是在翻不出新的乌镇成功创造了新体验:和多年不见的小伙伴相约看剧;四年来第一次约上了早茶客;吃点新东西:书生羊肉面&梅干菜鲜肉烧饼&板栗肉粽;民宿楼下就是北京环球影城联名活动&《功夫熊猫》见面会;偶遇孟京辉张艺兴黄渤;再访木心美术馆;北栅戏剧集市。
难得遇上乌镇最好的天气。白昼晴朗夜色温柔,蓝天绿树白墙黑瓦,汩汩水声中晃着华灯的倒影。世界破破烂烂,戏剧缝缝补补。
本文所有文字为原创,所有图片均为个人自摄,请勿二传二改,感谢您对原创的支持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