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一词最初是一种积极的评价,以形容一个人诚实、自律、善良、单纯。一般来说,与一个老实人相处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因为老实人一般不会对他们的利益构成直接威胁。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大环境下,由于从“老实人”身上获得利益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因而这类人往往长期受到他人的压制与剥削。俗话说“人善被人欺”,就是这个道理。
尤其是在一些女性的眼中,老实人成为了“接盘”的最好对象,成为了自己感情生活的最后一道保险,正如她们口中常说的:“玩玩之后就找个老实人嫁了”。而她们甚至认为老实人的所有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这样一来,“老实”的含义就变味了,成为了愚钝、不自知的代表,事实上,老实人在当下社会劣势越发明显,性格“老实”已经成为阻碍一个人发展的“缺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认知习惯导致社会刻板印象
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的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为了更加高效地处理认知信息,人们在认知分析其他人(尤其指陌生人)时往往不会逐个梳理这个人的各种特质及其成因,而是根据他们的一些特点将其快速归类于某一种认知结果。而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相似性,长此以往,对一些特征的印象就会形成广大社会群体的共识,也就是社会刻板印象。
这种认知习惯虽然方便、快捷,但也使得人们普遍只关注一些明显的表象,而忽略了很多其他因素。用这样的方式认识一个人,其结果必然会是片面的,在现实里,这样的方法更是会产生大量的误解,“老实人”就是非常典型的受害者。
表面上来看,社交是老实人的弱项,因为他们往往不善言辞,不会刻意展示自己的能力与才华,也不知道如何高效地处理社会关系,因此他们在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中并不讨喜。这样一来,“老实人能力差”的刻板印象就产生了。对于被贴上“老实人”标签的人而言,尽管在他们之中不乏才华横溢、品德高尚的人,也很难被他人关注到。
除此之外,一些拥有与“老实”相似性格特质(比如踏实、稳重)的人也容易被无缘无故地打上老实人的标签。
长期处于压抑的状态
前面提到,老实人在现代社会中并不讨喜,属于他人眼中的“弱势群体”,因此许多老实人会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其实,与社会的刻板印象相反,“老实人”在很多时候心思往往比普通人更加细腻,他们很清楚自己的弱势与现有处境,也会为自己的遭遇感到愤怒,但他们也深知自己没有反驳的余地。因此,老实人的内心长期处于压抑的状态中,焦虑情绪严重,心理压力也更大。
同时,老实人也缺乏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不善社交的他们在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时往往会不知所措,也不知道该如何与新的同事、同学构建友谊,而在别人看来,这种不知所措就变成了难以接近。这样一来,老实人在工作和生活中都显得比较孤独,他们的社交圈很窄并且不稳定,长期发展下去,他们就有被集体或社会边缘化的可能。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长期不受待见,他们心态会从困惑、不满转变为对自身的质疑,最终使“老实人”极度缺乏自信,害怕与他人交往,从而陷入恶性循环,加剧他们的心理压力。
我们知道,“老实人”往往害怕展示自我,这种心理的危害性不仅表现在他们的能力不容易被别人认可,更表现为他们在受到欺负与压迫之后的怯懦。即使他们在道德、法律等方面占据了绝对优势,他们也不敢站出来保护自己。而那些加害者,就会变本加厉地欺负老实人,而面对愈加过分的侵犯,老实人也会变得越懦弱,越忍让。
为避免前后认知差异过大,不敢奋起反抗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登门槛效应(Foot In The Door Effect)”,也被称为得寸进尺效应,由于人们害怕前后认知差异过大,因此往往在屈服了之后,就再也不敢奋起反抗了。
整体来看,老实人由于更容易受人压制与剥削,对当前社会的适应力正在逐渐变差。我们固然需要诚实、善良、忠诚等优良品质,但也不能在别人的压迫面前选择一味的让步,否则你的退缩,将成为他人压迫你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