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一本书,余华的《活着》,对书名的第一印象,就是好奇,活着有什么难的,为什么要用这样两个字,一个词,来作为一本书的书名呢?
小说中的主人公福贵,从家中富有到一无所有,继而重新开始之后的生活,但之后的日子里,他一次次亲眼目睹珍爱的人离世,这在常人看来,是苦难,是悲惨,是悲剧,于我来说,是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了,这个时候,活着将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但读完之后,却没有从福贵的身上找到一丝悲惨的迹象,他没有给读者同情他、可怜他的机会,他仍旧带着他的老牛在田间工作、唱着歌。
我们暂且不去讨论小说与现实的差距,也不去论证现实中是否有像福贵这样饱受了生活苦难却依然能乐呵呵的人。读完之后,我开始思考“活着”这两个字。
万事活着为先,生命只有一次,这是它的珍贵之处,只有活着,才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只有活着,才有机会看见自己的孩子长大;只有活着,才有机会和他说声抱歉;只有活着,才能和相爱的人一起去看看夕阳。
如何活着?物质生活满足了,才有能力过高质量的精神生活,但如今,我们的物质生活有声有色,精神生活是否同样富足?福贵所处的年代离我们久远,他后半生一直处于贫穷之中,他认为他有一个完美的妻子,即使她连床也下不了,却约定下辈子还要当夫妻。福贵认为他有最好的孩子,最好的女婿,最好的孙子,最好的老牛,这些角色身上都有一些“缺陷”,但对福贵来说,都是他最大的福分,我们从来没有读到、感受到福贵的一丝抱怨,抱怨家人,抱怨命运,他有的只是满足、欣赏、感激。这样的福贵,还活着,他是怎么做到的?为什么我们拥有的远比他多,却依然感觉自己空空如也?
如果富余不能让一个人精神富裕,那么,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我们该如何自处?是选择活着而已,还是抓住每一个珍贵的日子好好的生活?是让院里长满杂草,还是让其开满沁人心脾的茉莉花?是每天精神萎靡,还是采一朵花儿戴头上?是因为环境不好,衣服就有理由脏兮兮了,还是无论怎样,都坚守自己做人的底线?
活着,不止活着而已,不止消磨时光,等待未来的救赎。作者在序中写道:“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我们越早把焦点集中在这些本质上,而不是其它干扰上,也就能越早明白作者想要向我们传达的思想。
而我我想说的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活着,尽自己最大的能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