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感的困惑与诱惑(下)
2,主体性与矛盾感的强弱相关
人格论亦可表述为主体论,人格结构的成熟度被描述为健康或幼稚型,独立自主或偏执障碍等类型。主体论将人格的成熟度,也指心智成熟度,主要是从主体性如何,是否建立与发展的角度予研究和表述。
主体,认识自我的途径之一,是觉察和辨识矛盾感的情绪性质和来源。矛盾感虽纵横多层级,但大致可归纳三类:尖锐,和谐,常态。
1)矛盾感的尖锐对立。此冲突的主体感受,好比内部斗争,情感及观念的力量,总处于势均力敌,一方不容另一方。平日,凡事即便经过深思熟虑、万无一失的“自我协调”也无法安抚“万一不好”的惶恐焦虑。这些形容本身说明,此类型人存有性格缺陷,或叫主体感缺失。比如神经症,无论是抑郁、焦虑、强迫等哪种类型,主体都体验着同样的感受:不停歇的内心冲突,和相伴随的高焦虑。
神经症性冲突与主体性、主体感匮乏有关。什么是主体性?指一个人身上的自律、自信、主见、主创等元素,远多于人身上的懒散、依赖、自贬、卑从等元素(也叫客体性)。主体感,就是有做决定的自由感,主体性丰盈的人,恒常有这种感觉。
举例神经症,是想说,生活中不仅仅是神经症,还包括具神经症性格的主体,所经验“矛盾感尖锐”的冲突性焦虑、抑郁,都只是一种情绪表象,一个结果,而本质原因在于,代表主体性的那些元素太低、太弱,或说代表客体性的那些元素过多、过重。严格讲,神经症主体,受苦的内核是心不自由。
主体性、主体感匮乏者,基本是长于“大人一边苛求孩子有出息,只顾塞知识进大脑,一边又摧毁孩子的自信,不顾心理建设”的教育模式。这里重点想说,对养育者而言应该清醒一事实,若想成就孩子的主体性,实现心理丰盈打下基础,最根本之路,还是得从早期做起,重视童年环境的人格养育。矛盾的是,大家似乎都懂得这些理,却又那么积极配合把人当工具养的教育模式。奈何,现实充满了荒诞、无解的矛盾。
2)矛盾感的和谐与超越。听起来好似最佳的一种心理状态,与“矛盾感的尖锐对立”呈两极端,那么理解可反着来:这类人的主体性很强,即自身有充盈的代表主体性的那些元素,特别是自律、自信、主见等方面。但只“反之亦然”的理解未免太过简单。因为这类型中又包含了多类,举例两类来说明。一是人格境界超凡脱俗的主体,如古代的老子、庄子、苏轼,现世里各领域中,那些充分满足了自我实现的人,他们几乎不被任何矛盾冲突困扰,或是很享受生活的波澜起伏,真正是达到了宠辱不惊的状态。
二是自视清高或谦卑孤傲,仿佛活在自我世界,如现实中不乏影视剧里描写的奇才怪才、枭雄英雄似的人物,又如现实中的王朔、李敖一类型,包括沉侵在自我兴趣或创造中的很多普通人,他们一般被定义,或被划为偏执古怪的另类。若说他们太自我,太自恋也不为过。我是觉得他们自恋得挺爽,特立独行,内心笃定,仍属于主体性强的一类人。只是对亲密关系而言,他们的太自我、太自恋可能是杀伤锏。
3)矛盾感与常态焦虑。阐述了迥异的两类矛盾感,就更好理解常态焦虑了。因大多数情况,大多数人是处于尖锐与和谐矛盾感的中间,遇矛盾困境时,必然感受到焦虑不安,或许内心挣扎很久,但能辨识和直面所处矛盾的真相,从而合理处理矛盾以及矛盾引发的焦虑。重点想说,我们能够带着纠结、紧张等情绪去直面冲突,且能承受和应对生活中的多变、不确定所带来的困境,足表明有相对稳定的主体性。
本文开头借荣格之说:人类真正的生活乃是由无情对立的情感所组成——日和夜,生与死,幸福与灾难,善与恶。我们甚至不能肯定谁能压倒谁,善良是否能战胜邪恶,或快乐能否战胜痛苦...意在引发我们的思考:决定主体命运的究竟是什么?我们能否找到,能否拥有掌控“无情对立的情感所组成”的生活的力量?
荣格还说:当一个人走上了自性化的道路,当一个人开始过自己的生活,他便必须容纳错误;没有错误,生活就不完整。这点明了,人之所以受苦的核心是不接受人本矛盾的阴影我。那个阴影我,正是被千丝万缕错误织成的坏我。但,主体性强的人,从来是悦纳或说早已超越了坏我。而“矛盾感尖锐对立”者,恰是不能容纳自己的缺陷或错误,改造坏我,像是他们无意识的使命。
以上对矛盾感的归纳解析,意在强调人的幸福感、满足感如何,是取决于主体性的优劣、强弱的。阅读此文若能起到,引发我们认识自己多一个视角,思考(小孩)主体性的早期培育的重要性,足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