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了国内安逸祥和的生活,转眼来到南苏丹一个多月了,一切都慢慢步入正轨,大家也从当初的迷茫、焦躁不安,逐渐平静了下来,慢慢适应了这边的生活。我们内科病房位于朱巴教学医院Ward4病区,这边的内科没有细分科室,就是普通内科,分为男病区和女病区,病种主要是传染病,肝炎、肝硬化、结核、艾滋病等。病房很简陋,苍蝇蚊子到处都是。病房很少有水有电,虽然天气很热,但我们平时都是长裤长褂,据说在医院被蚊子叮一口,“中奖”的几率是很大的。病区没有医生办公室,早上也没有早交班。医生一般十点左右到病房查房、下医嘱,查完房就离开了。倒是有护士和不少医学生在病房值班。病历也非常简单,就是几张A4纸,内容主要就是Complain和Plan,相当于国内的病程记录和医嘱。病程记录就是简单的两句话概况。医嘱以口服药居多,很少看到有输液,但很多医嘱后面都会被护士写上NA,因为这里药品短缺,很多医嘱护士没办法执行。
这里的人们对我们都很热情,走在医院里,会有很多陌生人跟我们打招呼,见面总是“Good morning,how are you ?”或者用不太标准的“你好”。在这里很容易找到当医生的自豪感和存在感。当地的医生很多都去过中国,对中国也都有很好的印象。虽然大部分讲话的内容我还不太能听懂,但连蒙带猜的,总是能聊得很开心。
我每周有两次门诊,内科和皮肤科门诊是共用一个诊室,皮肤科医生是自家医院的蒋鹏医生。我们各有一个助理,我的内科助理叫Sebina,是我们病房里的一个漂亮的护士,皮肤科助理叫Joseph,一个高个的帅哥,他们都很热情,负责给我们分流病人和将当地语言翻译成英语。每次上门诊我们都要背一大箱药,免费给病人治疗。令我非常疑惑的是,几乎每个来内科门诊的病人都主诉有stomachache,后来听助理说,这里食物短缺,大部分人每天都是只吃一顿饭,所以胃病才会高发。医院几乎没有什么辅助检查和化验,诊治全凭一双眼睛和一双手。我和蒋鹏时常在一起打趣讲我们就像中国早期的赤脚医生。由于全朱巴就一位皮肤科医生,所以门诊病人特别多,每次门诊我们基本上都要到中午一点才能下班。我们上午一般尽量不喝水,因为在医院上厕所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以前就有队员因为上厕所时被蚊子叮了而感染上疟疾。虽然很热很渴也很辛苦,但看到病人充满感激的笑容,心里还是满满的自豪感。
医疗队还有很大一部分工作是为中资机构和大使馆人员做好健康服务。来之前就听说在这里疟疾和伤寒就像国内的普通感冒一样普遍。我在国内是没有任何诊治传染病经验的,疟疾和伤寒也只是在教科书上看到过。最初还没当回事,但刚到这里没几天,就有队员不幸患上疟疾,我一下子就慌乱了,翻阅各种资料以及向国内传染病专家咨询请教,配药打针给他们制定治疗方案,好在他们病情很快得到控制。压力最大的还是给大使馆的工作人员看病。有一日突然接到大使馆的电话,大使馆办公室的一位主任,突发头晕、心慌、四肢麻木、肌肉抽搐,急诊送到医疗队,医疗队里没有任何辅助检查和化验可以帮助诊断,最终按照低钾血症给其进行治疗,最终病人转危为安。五月下旬的一日,中国外交部的一位工作人员,来南苏丹出差期间,突发发热、头疼、腹胀、呕吐,使馆领导非常重视,何大使亲自到医疗队指导救治工作,最终按疟疾合并伤寒进行治疗,病情很快得到有效控制。每一次治疗就像打一场仗,总有如履薄冰的感觉,因为是自己的同胞,所以格外重视,责任和压力也更大。已经熟悉了国内的工作模式,有各种辅助检查、化验帮助诊断,有经验丰富的专家做后盾,刚到这里我非常的不习惯,担心漏诊或误诊,精神压力很大,好在有队员的鼓励和队长的支持。有压力才会有动力,有动力才会有进步。
有时候也会想家,想父母,想爱人,想孩子,想他们的时候会用微信和他们视频聊天。很庆幸在这么艰苦的环境里,伟大的祖国还给我们提供这么好的生活条件。看到楼下工地上黑人兄弟在烈日下辛勤劳作,很难想象他们是在饿着肚子的情况下工作。和楼下的黑人保安小哥聊天,他们晚上很少吃饭,不是因为要减肥,而是没得吃,他晚上在这里给我们当保安,白天还要去学校,因为他现在还是名大学生,朱巴大学,南苏丹最好的大学。
这就是我们现在的生活,很规律也很单调。虽然条件很艰苦,但我相信不一样的生活体验人生才会更完美。很珍惜这里的每一天,每一天也过得很充实。生活就像一杯水,加点盐是咸的,加点糖就是甜的。放平心态,充满自信,勇敢面对,生活才更有味道。困难总会有,但生活还是要继续,不是吗?
(作者系中国援南苏丹医疗队褚强强)
责任编辑 周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