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寻月/文
科幻小说在国内一直是非常冷门、小众的领域。然而,随着刘慈欣的《三体》开拍成电影,英文版出版,获得雨果奖。“科幻”一词“被走红”。
何为科幻?一直以来,会有理解的误区。科幻作品并不是严格的科学。他是在科学的基本原理之上对社会形态的合理外推。其作用是激发人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对于科学的想象。阅读科幻小说并不需要具备太多的物理、天文的专业知识 ,只需要在实在无法理解的时候百度一下即可。许多科幻小说中的场景都是作者对未来的想象,并且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中一一实现。
国内的科幻大环境并不理想。科幻类小说的销量一直处于低迷的态势。相比于青春、盗墓题材的作品,科幻实在是不值一提。即便是在刘慈欣走红之后,其他的科幻作品任然在被人遗忘的角落里。所以与其说今年是科幻盛世,不如说是大刘一个人的狂欢。
大刘的短篇作品多是对一条科学定理夸大或者局部修改推演出种种情节。例如,《混沌蝴蝶》是在蝴蝶效应的基础上,控制某一地区的天气,从而扭转战局。在《宇宙坍缩》中,丁仪发现宇宙膨胀和收缩的突变点前后,时间和空间相互依存关系。在长篇作品中,加入了自己提出的一系列理论。例如《三体》,提出了宇宙社会学基本公理——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是宇宙中的物质总量基本不变。从而步步推导出一条完整的逻辑链。其中对于时间跨度的描写以及诡异的推理着实颠覆读者的三观。这种庞大的宏观构架是国内科幻中极为罕见的。相比较而言,它与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旗鼓相当。
其实就短篇科幻而言,大刘在人物刻画和措辞方面并非最佳。特别是在女性人物的描写方面,显示出理工男的苍白无力。有许多作品中将框架构建的过大,而无法收场,显得行文不够丰满,语言晦涩。同样是建立在科学假设上的作品,王晋康的《养蜂人》会更流畅,可读性强。
最后,吐槽几句《三体》被滥用了,甚至有被玩坏的趋势。被当做一个标签贴在任何与科幻相关的事物之上。比如在某微电影中提到参考《三体》里的情节,我燃烧一颗恒星,只为与你相见。很扯啊,《三体》里没有这样的情节,不过刘慈欣的《乡村教师》里与恰好印证了这一句话,并且给出科学解释。其实,很多人只是跟风一玩,并没有树立起对科幻的喜欢,激发对科学的兴趣。我不希望科幻只是一段时期的热门话题。科幻应该是长存于历史的经典流派,开启科学之门最初的微光。
想要了解更多,请关注公众微信号“问苍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