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皇帝老儿轮流做
第三节 投后周(下)
公元959年四月,柴荣亲率大军北伐辽国,取道沧州北上,率步骑数万直逼幽云十六州。
赵匡胤随军征战,先至瓦桥关(河北雄县境内),迫使守将姚内斌缴械投降;随后契丹莫州(河北任丘)刺史刘楚信举手投降。
五月,后周军队相继取得瀛州(河北河间)、易州(河北易县)。这次出师,仅四十二天,兵不血刃,连收三关三州,共十七县。
正当柴荣踌躇满志时,五月中旬的一天夜间,柴荣突患疾病,只得下令班师。
国家最高首长患病,尽管真实病情是最高机密,但作为高级将领,赵匡胤多少知道柴荣的病情是严重的。
严重到什么程度?会不会……?这是谁也不敢想的问题。但又不得不想!如今自己的声望如日中天,柴荣十分宠信,但如果柴荣有什么“如果”呢?
禁军的最高统帅殿前都点检张永德虽然和自己关系不错,而且两人多次并肩作战,很有战友情谊,但人家毕竟是柴荣的小舅子,关系自然比自己更亲密。
假如朝廷出现大的波动,这点战友情谊可能就会化为乌有,想到这里,赵匡胤第一次感到了危机。
赵匡胤秘密唤来心腹赵普、楚昭辅、王仁赡、李处耘,脸色凝重的说:“陛下病情严重,我深受陛下大恩,无以为报!如果陛下有什么不测,我宁愿追随陛下而去!”
几位心腹先是大吃一惊,但他们毕竟都是心思玲珑剔透至极,立即有所触动。
赵普忙说:“殿帅(殿前都指挥使的尊称)何出此言?您是朝廷柱石,国家大事还得由您主持呢?”
赵匡胤抬头瞟了一眼赵普,轻飘飘的说了一句:“大事有张点检做主啊!”
赵普等四人相互望了一眼,王仁赡鼓起勇气回答:“殿帅,事尚未可知啊!”
赵匡胤又用眼皮搭了他们一圈,声音很轻、但异常坚定地说:“你们去办吧!”
过了两天,柴荣的内侍(身边宦官)神神秘秘将一只皮囊呈给躺在御辇上的柴荣,柴荣虚弱的问:“这是什么?”
内侍嗫嚅的回答:“请陛下御览!”
柴荣费劲地打开皮囊,里面是一块两指宽、三尺长的黑漆木牌子,木牌很普通,但上面的几个字却让柴荣内心电闪雷鸣,原来木牌上赫然五个小篆:“点检做天子。”
柴荣抬起混浊的双眼,问内侍:“哪里来的?”
内侍小心翼翼的回答:“御厨在回军途中井边打水时拣到的!”
柴荣闭目沉思片刻后,命令内侍:“严密封锁消息!”
回到开封,柴荣的病不见好转,反而快速恶化。柴荣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立即着手进行后事安排。
由于那块木牌时时刻刻在眼前晃荡,柴荣想到自己的儿子才七岁,想到前朝各代的皇权更替,便毫不豫犹的解除了张永德的殿前都点检的官职,换上了自己认为忠心耿耿的赵匡胤。
同时加封赵匡胤为检校太傅(“检校”相当于现在“名誉”的意思)赵匡胤如愿以偿成了军队的最高统帅。
公元959年六月,柴荣封儿子柴宗训为梁王,六月十九日,柴荣去世,遗诏柴宗训即位。
七岁的柴宗训做了皇帝,但后周天下谁来做主?
柴荣遗诏没有指明辅政大臣,太后符氏也不是柴宗训的亲妈,而且是在柴荣临死之前才被册封的,地位并不稳固。
孤儿寡母表面上充当了后周王朝之主,实际最高权力出现了真空。此时,只要稍微有政治常识的人就知道,谁全面掌握了军权,谁就最有发言权。
掌握军队最高权力的是殿前都点检赵匡胤。柴宗训即位后,又改封赵匡胤归德军节度使兼殿前都点检,加封检校太尉。
赵匡胤的政治才能可不止一点点!因为他知道,他的殿前都点检也是刚坐上去不久的,怎么巩固?一,他必须倚仗自己在军中享有崇高威信的优势;二,他必须依靠他的铁哥们!三,他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各项才能。
于是在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禁军的高级将领出现了眼花缭乱的变化。
殿前副都点检由慕容延钊担任,这是赵匡胤的老相识,赵匡胤对待他像对待兄长一样,关系非比寻常,踏实!
石守信,从高平之战就和赵匡胤并肩作战,征淮南,他是先锋,攻涡口、下六合、克扬州,他和赵匡胤如影随形,他担任殿前都指挥使,放心!
王审琦,也是十兄弟之一,在血与火当中更加锤炼了革命感情,被升迁殿前都虞候!
高怀德,擢升为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张令铎提拔为侍卫步军都指挥使。一年后,高怀德和张令铎两人都成为赵匡胤的亲家,可见他们关系的密切程度。
韩令坤,是赵匡胤赌博、捉麻雀的发小,升迁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候。
至此,后周禁军殿前司五个最重要的职位(都点检、副都点检、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赵匡胤自己和心腹包揽了四位。
禁军侍卫亲军五个最重要的职位(马步军都指挥使、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马步军都虞候;步军都指挥使、马军都指挥使),赵匡胤的心腹也占据了三位。
后周的禁军因此牢牢控制在赵匡胤手中。
一些忠于后周的将领马上意识到了危险。
比如驻扎在潞州的昭义军节度使李筠、驻扎在淮南扬州的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兼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在京城的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他们互通信息,联络在京的宰相范质、王溥等,指责赵匡胤安排亲信掌控禁军,图谋不轨,韩通甚至主张先发制人杀了赵匡胤。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但是紧紧握住枪杆的赵匡胤怎么可能成为别人砧板上的鱼肉?
赵匡胤的幕僚心腹、亲朋好友、文武将校随时都在四处活动,对朝中的大臣要员、皇亲贵戚、节度藩镇,能笼络的笼络,能收买的收买,能消灭的消灭。
甚至于赵匡胤的家人也参加了这些活动,他弟弟赵匡义,此时已经二十一岁了,最为踊跃积极。
经过几个月紧锣密鼓的准备工作,所有细节都已经安排妥当了。
佐料: 后周重臣王朴,四十五岁中状元(典型的高龄生)。曾向柴荣上书《平边策》,主张统一国土应该“先易后难”,先南后北,让柴荣十分赏识,后官居枢密使。可惜在959年三月突然暴亡!赵匡胤生平很畏惧他。
赵匡胤登基后,仍然对王朴很敬畏。一天他路过功臣阁,风突然吹开半扇门, 赵匡胤正好面对殿内王朴的画像,他竟然恭敬地整理好御袍,肃然向他的画像鞠躬。
左右内侍劝谏道:“陛下贵为天子,他仅是前朝大臣,陛下对他的礼遇是否太过了?”
赵匡胤指了指王朴的画像和自己身上的龙袍说:“如果他还活着,朕恐怕是穿不上这件皇袍的!”《旧五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