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最是着重的点了贾宝玉。衔玉而诞确实稀奇,够得上成为茶前饭后的谈资,何况他还有些行为举止的怪诞。比方说爱吃胭脂,爱调脂粉,喜欢厮混内帏,更有千古未闻的奇谈,女儿是水做的,男儿是泥做的,我见了女儿就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在世人的嘴里就有了些嚼头。但 他又是聪明乖觉,百个人不及,惹人怜爱的。他的祖母就很疼他,他又是嫡子,他的母亲嘴上说他是混世魔王,心里对他当然疼惜非常。只有他的父亲视他为酒色之徒,反而是他特别讨厌的禄蠹贾雨村给了他一个别样的定位:正邪两赋。但每个人都在成长中,谁能把谁一眼看透?时光流逝,谁又能确定宝玉一成不变?
每一个人都要成长,贾宝玉也一样。在他的成长中,这些思想,这些怪癖也在悄悄的改变。
一直以为一个人真正的成熟不是肉体上的长大,而是心灵的磨砾。成长是每个人一生的必修课。把人的一生比喻成一棵树,最终都要长成独立的一棵,拥有各自的风景。因为天赋秉性各有不同,每个人对这个世界的心灵感知会有差异,成长过程也就不一样。
贾宝玉的成长环境富足无忧,物质生活完美享受,虽然他惧怕父亲的恫吓,但能够惊醒他的却是精神世界里那些最柔软的部分。他懂得那些被忽略的细微,所以他自哭自笑,和燕子说话,和河里的鱼交流,也受的低贱俾女的气。脂斋用诸般说不得为他定义为情不情,情也就成为他成长的阶梯,一步一步让他解悟人世幻缘。但他拥有的美好太多了,痛苦没有找到直接进入的缝隙,它就从他最珍视的女子开始,让他的心灵受挫。命运为他安排的洗礼是这些女子一场接一场的死亡。
他的青春之梦,最初的幻想觉醒,是一个综合了他生命里,最亲近的两位女性特征的秦可卿。他与她的接触,是梦境里的夫妻,可卿引领他体会了肉体欲望的全部。在人世间可卿的宿命却归于无常,淫病交错她不堪其折,摧残在现实中另一个男子的扑朔迷离里。可卿病中他去探望她,无声之泪流下,可卿死去,他又惊又急,一口鲜血算是对虚无幻缘的薄祭。这是第一次预示,他的命运与情相连。情实既可倾,亦可轻。
也就在与秦可卿的交往中,他认识了秦钟。一直以为男子浊臭,女子清澈,见了秦钟才知道,这世间男子亦是拥有此种美好。他感叹到:天下竟有这等人物,我竟成了泥猪癞狗。秦钟也是风流人物,和智能儿困于风月,失于检点,离开了人世。多少年过去,他都没有忘记,碍于身份不能自由祭奠,但一定让小厮前往。他的朋友柳湘莲大约也听说了这段故事,还帮他修缮坟墓。这是他思想意识的又一次改变,对男子女子的定性分析,有了改观,不再绝对,同时意喻情之钟。这是第二次引起他震动的死亡。
幼稚的思想有了转变,也许来源于间接关联的死亡,幼稚的行为却会引发直接与之关联的血色残酷。当金钏拿他爱吃胭脂的怪癖,玩着儿时的游戏,他们都没有意识到,实际上他们已由男孩女孩,跨越到男人女人的边缘。贾宝玉更没有觉察到,这些会给地位悬殊的主俾二人带来什么。他们还在调笑,死亡那冰冷的手指已经嵌入他们中间。
金钏被王夫人训斥,贾宝玉立刻如同被人摇晃大树惊扰的小鸟,连想都没有想就飞走了。他一路走到蔷薇架下,立刻把这些都忘得一干二净,只是专注于画蔷的情重。他因此知道了,这世间各人有各人的眼泪,同时金钏跳井自杀了。这成为了一个导火索,贾宝玉所有岁月里,积攒在他的父亲心中的荒唐,都在此刻爆发,都落在了笞责的竹片里。在精神惊恐和肉体疼痛的双重体验里,贾宝玉完成了他的成人礼,自此他再没有吃过胭脂。这次死亡,是他生命里刻骨铭心的一次。
他的情感专注点由此转变,一颗痴心给了为他流尽一生眼泪的林黛玉。但成长并没有停止,因为时光继续向前,他路遇柳湘莲,一句无心之语引发了另一场悲剧。尤三姐自刎,尤二姐金逝,柳湘莲遁走,而他想要的一个小丫鬟柳五儿也阴错阳差的被气病了。接二连三,这些写满美好的人,都在岁月里渐失,而他爱美好,他们都和他紧紧相连。他隐隐洞悉了无常和无力,所以当黛玉写下桃花诗,那些对未来的隐忧亦是他那刻所体会到的不虚的真实,他悄悄地掩了泪水。
另一场离别和死亡接踵而至,他的身边朝夕相处的那些丫鬟,因为一个绣春囊引发了一场流散。司琪、四儿归家,芳官诸人流落到庵堂,更心酸的是晴雯才十六岁就命归黄泉。他不能理解的是同为女子为什么婚前婚后截然不同,那些老去的女人用戾气来摧残这些娇艳的青春女子。他固执的把责任推给了她们沾了男人气。
怅怅心酸尚未停止,迎春误嫁了中山狼,香菱在河东狮的鼻息里奄奄待毙,之后这两人香消玉殒。我想原稿虽然到此丢失,但这场死亡就是悲剧的前兆。因为晴雯是以木芙蓉作为隐喻,那么秋尽冬来,正是冰雪寒冷。贾宝玉眼睁睁看着生命在他手上滑落,他无可奈何,对无能为力的认知更清楚了。
黄土陇头送白骨,青枫林下鬼吟哦,飞鸟各投林,以及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等,在开篇判词和曲子中多次出现的预示字眼,这结局是最大规模的流散和死亡。贾宝玉一生真爱过的黛玉也在这场浩劫中归于离恨天。这可能是他生命中最沉重的一次打击,直到那一刻他已完全解悟这些血色残酷凝聚的回天乏术。
生命的碎壳吞咽下去,是搅动灵魂的剧烈悲哀,接替黛玉泪水的是贾宝玉的回首之泪。
春照旧,秋伊往,是彷徨,空空皆逝,无处话凄凉,能不走大荒?终于明白这世界的组成就是相往与告别,渐次醒悟,看到是望不尽的迷途,在岁月的两端同往的只有无常和无能为力。最后贾宝玉还是长成了,他所说的坟地里的那棵老杨树。多少死亡在侧,又是多么痛彻心扉!
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适用于所有人,那是人性深处的觉醒。幻想和现实,幼稚到成熟,经历和懂得,最后贾宝玉看到的是万境成空。有人说最后他的走掉是迷茫,但我想应该是此心已明白命运的无所得和无所失。那个时代没有多元化的选择,这种领悟反而是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