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姑家弟弟去年应届考研失利,本月又将面临考研。最近时常收到姑姑的电话,她有点焦虑,觉得弟弟考研只是冲动,姑姑一心希望弟弟一毕业就有个体制内工作。
以弟弟的学习水平,是可以选择公务员事业编之类考试,但我知道以他向往自由的性格,不会喜欢太有精神约束性的工作。
姑姑对弟弟的日常沟通,我从小听到大,真是有点扎心,觉得碰触了亲子沟通的三大雷区:否定,激起自卑,激起羞耻。
01 对他人价值的否定
“你说说,也不知道你弟是怎么想的,这好好的一年时间又白白浪费了”,这句话姑姑经常挂在嘴边,成了她的口头禅。
我能理解姑姑是因为 “毕业即捧铁饭碗”的期待落空,担心弟弟前途没有着落,母子连心忧思重重。但是呢,弟弟听来,只会觉得自己最亲的人,都不会给予自己最充分的支持,我在全力以赴地冲刺,你却说是浪费?
我姑眼里的浪费光阴,恰恰是我弟在探索他自己的梦想和生命。第一年失败,第二年总结经验修整再战,不是很正常的事吗?
我姑说这句话,可能说的频率高了,就会绕开大脑思考机制,变成一种条件反射,好像这句话是对焦虑的一种散淤,想有人明明白白地告诉她,不要害怕,不要紧张,这没有浪费生命。
但是它会让我弟觉得自己的选择,自己做的一切都被否定,是一种很强大的语言“判刑”。
一个由数字媒体专业努力学习转到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肯定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所有负面情绪的底色都是恐惧和呼救,心理咨询师有能力透过对话体验背后的心理逻辑。
一个对父母有期待的孩子,负面反馈只会让他风声鹤唳警铃大作,一个没有被父母真心拥抱过的孩子,也无法去拥抱带刺的父母。
02 激起自卑,播撒心灵毒药。
自卑是和自信相对的,自信,也是需要别人的信任加持的,来自父母的正反馈都是在孩子银行里的投款,只有充分的投入,才能兑获一个自信的孩子。有时候父母的火力太大,你会把父母眼里只值得遭受批评,没资格享受鼓励和支持的你,不假思索地移植在自己身上。
我姑在我弟成长过程中,很执着地扮演了负能量输送源的角色,非常擅长语言语气摧毁孩子自尊自信。
从小我在姑家吃饭,小时候弟弟真是拿眼泪下饭,还记得他小学吃饭时被批评,关上门默默在房间,我敲开门,他眼泪扑簌的画面跃入眼帘,这是一个快乐和安全感可以随时被剥夺的孩子,得不到最基本的尊重和信任。
记得姑父经常给我打电话,让我跟姑姑说,每天只准批评弟弟不超过5次。
不超过5次就可以了吗?就好比暴力,一次暴力,足够形成阴影,次数只是叠加,不减弱本质。经常性批评,会让孩子如同惊弓之鸟,对自我是严重的贬低,让他觉得家这个原本应该是世间最柔软的避风港,都没有容身之地。
弟弟也从小时候的活泼开朗,开着小车在外面嗷嗷疯跑,过马路我都拉不住,到现在和父母不沟通,也不喜欢运动和一切线下社交活动。
沟通和演讲,建立关系是通用技能,家庭是个天然可以发展语言、沟通和思想的地方,一个以打压为主的家庭,会不断透支孩子对父母和对自己的信心,会让孩子失去表现自己的动力,失去滋养自己的通道,会想把自己藏起来,免得激怒父母发火烧掉自己。
03 激起羞耻心,羞耻心是对自我更深层的挤压。
在孩子心理还不强大的小时候,父母的态度构建了他最初的安全感和价值感,被鼓励长大的孩子更容易勇敢,开朗阳光。经常遭受打击的,坚强可能学不会,自我压抑和自虐倒毫不费力。
父母应该理解和掌控自己情绪,孩子不是情绪的承载器,语言是一种立竿见影的咒语,可以给孩子富足,也可以给孩子阴霾。频繁经历打击的家庭环境,孩子会由自卑转向比自卑程度更深一级的羞耻,时常害怕遭受记忆中的狂风暴雨,会启动本能的自我防御机制,自己给自己建一个隔离城堡,主动关闭了自己,回避人际关系。
对父母的亲近是孩子的本能,但是这种本能从没有被我姑接纳,所以一切希望和挣扎都一股脑缩入潜意识,我姑因为以前过于严厉,到现在有心想跟儿子沟通,儿子却不想听了。一个被焦虑裹挟的母亲,一个对家庭失语的儿子。父母说出的每一句话,都是一颗爱或不爱的种子,种子落地就会生根,形成正向或者负向循环。
希望所有的父母,都用好语言这个利器,呵护好孩子的自尊自信,收获一个内心有朝阳,勇敢做自己,快乐追梦想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