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里,见一中年爸爸带着约摸3岁左右的男孩过闸机。
小男孩手中提着儿童行李箱,小巧可爱。爸爸刷完卡,抱着宝宝一起过闸机。过完闸机,宝宝落地,行李箱始终在小男孩手中未松掉。于是爸爸连声说:“哇,宝宝好棒哦!”
因为手里的东西没掉就被称赞“好棒”,又是激励教育的践行者。
不知从何时起,激励教育深入人心,从成人到幼儿,都被冠以“激励可以提高成就感、自信心”这样的理念,于是满大街都是“你好棒哦”,不管对方是不是真的很棒。
我并不否定激励教育,我也认可激励教育。但是激励教育的重点应该是“激励”,当对某件事情有畏惧有困难时给予激励,以达成目标。做了比自己能力高的事情,叫“做的很棒”,做了这个年龄力所能及的事情,只能叫“做的对”。
当满大街的父母都在激励孩子的时候,会发现很多时候父母的激励底线太低了。唱首歌夸,吃东西夸,穿衣服也夸。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很棒,放个屁拉个臭臭也是“棒棒哒”!
小孩儿在长辈们的夸赞中长大,以为自己真的做什么都很棒,还能分的清哪些是真的很棒,哪些是应该做到的吗?
有时候孩子的行为仅仅只是一个行为,无需评论。不用夸,也不用批评。但父母总是会过度关注,给句称赞。反倒容易让孩子养成过度需要关注的习惯,每次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得到称赞,否则就是你认为我做的不好。
资质稍好点的孩子,还可能因为过多的称赞而滋生骄傲的情绪,以自我为中心,目中无人。
而且,当一个看起来很man的中年男人用比女人还嗲的声音夸孩子时,谁听过谁知道这滋味,有多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