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半星的话,会给这本书2.5星。
这个电子版本的排版不是很好,书中每一大章里非常重要的小标题没有标识出来,造成翻页和查询的不便。并且因为本书的强论述性,目录小标题的缺失同样造成了内容骨架的缺失,对想要快速阅读的读者来说非常不方便。
本书是一本集百家之言的大杂烩类型书籍,如作者自己所言,“从很多人那里剽窃了思想,是为研究”。
作者从社交,文化,媒体,经济,教育等范畴,就科技飞速发展对人类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进行了分门别类的整理,并适当加注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多为悲观……)。比如:
1. 人类大脑无法完全分别虚拟现实和现实的差异,过分沉溺虚拟现实会导致人们在现实中拉开距离
2. 网络社交的飞速发展正造成人类面对现实社交关系的焦虑
3. 快速信息和过分简练的信息提取造成一种人人都在表达“自我”,却无人真正倾听的现象。当信息过分注重“当下时效性”,人类对信息的处理流程也就陷入了“获取讯息——快速遗忘——再次获取——再次快速遗忘”的劣性循环。同时,这也会分散人类的注意力,削弱集中思考的能力,换句话说,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被动接受讯息,而不是独立思考
4. 智能化的发展变向鼓励了教育界侧重培养数学,工程,IT人才,而对那些似乎会被轻易取代的劳动型人才(匠人,卡车司机等)报以轻视态度。这等于间接削弱了教育的多样化和专业化(工程师是专业的,修水管的不是),而这无疑是错误的
5. 智能化会快速取代那些重复性强,又需要精准的工作,可是当所有企业为了节省成本而选择用机器取代人工,造成失业率大幅攀升的时候,谁来为他们生产出的产品买单?
类似的观点在书中还有很多,不过大多是从别处收集综合而来,如果是已经阅读过类似书籍的读者,应该都不会陌生。
综合总结,作者对智能化社会这个概念还是持比较负面的态度的,而在结尾处,他也明确表达了“人是特殊的,数字技术应始终被用来提高人类的思维,而不会完全取代人类,否则就会降低人类价值,认为人类是没有用或多余的”这个观点。
同时,作者提出“我们应当问问自己,数字化技术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我们希望它代表我们去实现什么?”这样的疑问,并且在第11章“剩下的人类”标题下给予了一些建议。
最后,一如前言,本书是一本尚算不错的整合性书籍,所以在阅读时经常会看到“根据XX的XX所说”这样的句子。如果将这本书当成对智能化社会这个概念的入门书籍,大概不是很合适。这本书更适合那些对智能化社会已经构建起基本知识结构的读者来查漏补缺。书后附录的参考表就是不错的资源,不妨从里面挑有兴趣的阅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