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且以优雅过一生-杨绛传》
摘录:
01
这个生于江南书香世家的女子,身上有着水乡女子的温柔婉约,却又蕴藏着北方女子的傲骨。婉约和傲骨,在她的身上完美地融为一体,仗义的律师父亲给予她最大的成长空间,也为她以身作则,教会她什么是“刚正不阿”;贤惠的母亲,则以中国传统女性的柔软,教会她什么是“包容忍让”。
或许,正是这样,她在尝尽了人生百味之后,依然可以淡泊从容地度过一生。她曾说:“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02
杨绛从小就喜欢文学。父亲对此深感欣慰,并大力支持,时常会为杨绛买回一些书来,多半是杨绛最爱的词章、小说。杨绛如果对什么书表示有兴趣,父亲就会亲自把那本书放在她的桌上。不过,如果见她长期不读的话,那本书便会莫名地消失不见——这等于是对杨绛的一种谴责。这样的谴责,于杨绛心里很不是滋味,比骂她打她更让她难受。所以,她渐渐地学到了更多的尊重与承诺的兑现。
03
杨绛一向嗜书如命,便在这里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读了海量的书籍。
曾经,有这样一段饶有趣味的对话:
父亲问杨绛:“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
“不好过。”杨绛说。
“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
“一星期都白过了。”
父亲笑道:“我也这样。”
可见,书于杨绛而言是食粮;可见,知女莫若父;可见,女好学如父。
04
这样贤惠的母亲和有修养的父亲,成了杨绛记忆中最温暖的部分。
父亲和母亲的感情也很好。他们是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夫妻典范。杨绛在《回忆我的父亲》一文中,曾如此描述过父母之间令人艳羡的融洽关系:
我父母好像老朋友,我们子女从小到大,没听到他们吵过一次架。旧式夫妇不吵架的也常有,不过女方会有委屈闷在心里,夫妇间的共同语言也不多。我父母却无话不谈。他们俩同年,一八九八年结婚。当时我父亲还是学生。从他们的谈话里可以听到父亲学生时代的旧事。他们往往不提名道姓而用诨名,还经常引用典故——典故大多是当时的趣事。不过我们孩子听了不准发问。“大人说话呢,老小(无锡土话,指小孩子),别插嘴。”他们谈的话真多:过去的,当前的,有关自己的,有关亲戚朋友的,可笑的,可恨的,可气的……他们有时嘲笑,有时感慨,有时自我检讨,有时总结经验。两人一生中长河一般的对话,听来好像阅读拉布吕耶尔的《人性与世态》。他们的话时断时续,我当时听了也不甚经心。我的领会,是由多年不经心的一知半解积累而得。我父亲辞官后做了律师。他把每一件受理的案子都详细向我母亲叙述:为什么事,牵涉什么人,等等。他们俩一起分析,一起议论。那些案件,都可补充《人性与世态》作为生动的例证。
如此和睦、自由、民主、开明的家庭氛围,在那个年代真的难能可贵。
他们从不限制孩子本身的个性,所以他们的儿女都养成了很好的性情,个个出类拔萃。他们的相处方式也成了儿女将来婚姻的榜样。
06
父亲杨荫杭为她取名“杨季康”,家里人叫她“阿季”。她被更多人所熟知的名字“杨绛”实则是她的笔名,只因她用这个笔名署名的作品名扬于世,所以“杨绛”这个名字才在世人的心中更加根深蒂固。
07
她在《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里如此写道:“一个人在急难中,或困顿苦恼的时候,上帝会去敲他的门,敲他的心扉。他如果开门接纳,上帝就在他心上了,也就是这个人有了信仰。一般人的信心,时有时无,若有若无,或是时过境迁,就淡忘了,或是有求不应,就怀疑了。这是一般人的常态。没经锻炼,信心是不会坚定的。”
08
白天除了上课外,他们经常会结伴出去到咖啡馆小坐一会儿。他们注意从社会中学习语言和汲取知识,有时他们还会一起逛逛旧书肆。到了晚上,则多数是回到公寓,像过往一般发愤读书,不亦乐乎。
在巴黎的这一年,钱锺书获益良多。他下功夫扎扎实实地读书,从15世纪的诗人维容开始读起,到18世纪、19世纪的名家,一个个地读。从法文到德文、中文、英文、意大利文。可以说,这一年是钱锺书最恣意读书的一年。当初,他们同到法国,一起读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时,他的生字比杨绛多,但一年之后,他的法文水平则远远超过了她。可见,这一年对于他的一生多么重要。
读后随笔
坚韧、从容、睿智、宁静……她始终是那个如深谷幽兰般的女子,在岁月里温婉如初。在她105年漫长的人生里,历经曲折动荡,饱经岁月打磨,但她始终不改初心,始终保持明媚从容、淡定优雅。她把她的一生,活成了一个典范。
羡慕她和钱锺书的爱情,相敬如宾,相濡以沫,锺书称她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是爱人,也是朋友。两人相互鼓励,相互学习,如此的岁月,甚好!
希望自己以杨绛先生为榜样,坚韧不拔、睿智从容,在岁月里温婉如初,不枉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