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2432 字 | 建议阅读 4 分钟
文 | midkjoust
最近,我的读书进度稍微跟上了一点节奏,而写作节奏有点慢下来了。
每天构思主题,提纲,再码字,就是重复的循环,可能很多人说这样也太无聊了吧?
而我想说,有时是会觉得有点枯燥,但并不无聊,有时还会不做不舒服,因为行动就是这样,总要去做了才知道,而不是靠想就能简单完成。
而当有点心烦意乱时,或许正是灵感开始要来的时候。
1.
大多数人的认知,是没有看见别人在做的事,就认为是和自己一样。
所以,现在流行一句话,叫做,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加速成长。
比如,华为手机,当年他依附着运营商卖手机,靠安宽带送手机,很多人以为华为手机只是一个外包公司,而当后来华为宣布做手机的时候,其实已经做了很久了。
这就是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加速成长的最佳的一个例子。
你可能也知道,有时当别人误解你时,就是从没有看见你的努力,只是看见你的结果开始的。
这也不奇怪,因为即便是有朋友圈的今天,我们的大部分真正用在成长上的努力,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看见的,甚至身边的人可能是最晚才知道的人,为什么?
因为越是身边人,越会受当前的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效应影响,其实,眼见的可能只是表面,听见的也是一些零碎。
所以,我们才说知音难求,难就难在一个人能理解另一个人是非常难的。
而对于那些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加速成长的人来说,他们时常遇见的枯燥烦闷,同样也是不会被看见的。
于是,他们必须学会一项技能,就是自我调节的能力。
比如,通过做点别的事,来提升创造力,再比如,流程化的工作是为了逼出灵感,但是灵感枯竭,更好的办法还是换个思路做点别的事等等。
2.
而现实确实,大多数人都是靠激情驱动的,一方面是因为很多人毕业后就停止了自我学习,表现在做任何一件事时,刚开始灵感爆棚,可过一段时间后,没有兴趣,转而找别的事情重复这个循环。
就像写作,很多人会说,随着时间推移,说过的东西越来越多,也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到底还能写什么?
其实对于一直写作的人来说,可写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只要稍微多一点洞察力的人,都能发现很多可以写的东西,而之所以不写,只不过是用灵感在找借口罢了。
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村上春树,他就是每天写作,不仅因为他本身的热爱,还因为他就是靠这个每年写一本书的习惯而变得更加优秀,灵感越来越多。
现在,很多人对流程都能执行得很到位,因为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性的说明在哪里,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只要有确定性的说明,都能做好,这是基本的行动能力。
然而对于一些有创造性,复杂的事情来说,就很难胜任,甚至只能靠别人来完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别人怎么做的,就照着做,别人怎么想的,自己就怎么想。
这和没有灵感就不行动都是同样的本质问题,就是从来不思考,也会认为思考就是大脑自动完成的。
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认知。
如果问任何一个优秀的作家,关于他们是如何写作的,每个人都会告诉你,就是不停地写,没有任何技巧可言,但明明很多大师的作品看上去都是那么精雕细琢。
现在很多人都知道拖延症危害很大,但是真到了自己的时候,同样是很难克服,不信?可以去看看问答平台上每天有多少人再重复问同样的问题,你就知道了。
因为任何一件事做到后期,都会出现枯燥期,这是必然的规律,可很多人知道却就是不接受这个规律,认为自己就是能够改变规律的那个人。
导致迟迟不行动,这种完全靠兴趣驱动的行动,到最后都是半途而废。
3.
在枯燥的同时,也有人问,那该怎么才能做到灵感爆棚呢?
方法是有的——
首先,习惯驱动。
习惯,这些年已经有很多人都说过它的巨大作用,但是,习惯需要在真的养成后才能真的发挥作用。
习惯驱动的好处就在于,我们能够不动用大脑的思维处理而直接做出反应,消耗的能量较少,行动力自然就会很强。
而很人多却在养成习惯的过程中,被枯燥,烦闷的学习过程给吓退了,以为习惯并没有用,而实际上可能只是因为没有养成习惯造成的。
其次,通过辅助手段来增加灵感。
这样的方法有很多,比如,番茄工作法,散步,转换主题等等,总的原则都是通过在专注思维过程中加入发散思维的办法,来触发灵感。
不过,这里要注意的是,这是辅助手段,是一种工具,我们不要忘记我们为什么要增加灵感,是为了写一个商业计划书,还是说服别人帮助自己,或者是提出什么创新的想法等等。
我们常说,人脑就像计算机一样,输出虽然重要,但是输入与处理转化同样重要,没有高质量的输入,就不会有高质量的输出。这是一个连锁的过程。
就像很多人从来不读书,也不观察生活,提炼想法,却想着能写出惊世骇俗的好文章。这从一开始就搞错了。
最后,除了方法,还要注意时间,也就是要注意行动的节奏。
当然行动还是第一位的,不管有没有灵感,灵感多还是少的时候,都要行动,只不过行动的节奏会影响行动本身。
其中一个办法就是动态时间调整,每天制定的行动计划里,留出一点可以应对突发情况的时间,如果行动因为外力不得不终止,那就拉长时间维度来调整。
举个例子,每天健身,一个健身达人给我的建议是,每天按照一定能去的设定制定运动计划,并结合工作,生活计划一期排时间。而到了该执行的时间点,突然出现意外事件,看能不能延长一点时间,如果延长不行,那就记录下没有完成,然后从中期计划里看能不能不上,或调整为休息。
其实可能你会认为我说出来的太简单了,应该谁都会做,但是我告诉你,真正能每次都坚持做到并不容易,初期可能很容易做到,但是一旦遇见枯燥烦闷的后期,遇见进入瓶颈期需要突破的时候,就很容易放弃掉。
所以说,不要以为灵感总是会在我们卡壳的时候出现,很可能越是卡壳越不会出现。
持续践行
很多人问我,写作前要不要写提纲?我的答案是——写!
提纲是一篇文章的骨架,是核心逻辑脉络,虽然随心所欲自由发挥的写法也能写出好文章,但是读者可能需要花更多时间去梳理才有可能理解表达的主题思想,在今天这个大家时间都很少很重要的时代里,还是多为读者想想。
写作是双向的交流,不是单向的发泄。
吐槽抱怨甩锅容易,客观不说承担很难。
而我们的目标是要提升自己,那就要打破舒适区,挑战一下自己。
欢迎留言,期待你的行动故事。
持续践行,我们一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