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福”是一个不咋起眼的小饭馆,卖牛肉面的,全名是金福蓬灰牛肉面;箭道巷是一条普通不过的小街巷,长不过三百米,宽也就十米稍余。
在我生活的城市,这二者都很小,但又小得可记可忆,在许多人的心目中算是小有名气。
箭道巷一头连着兰州著名的商业街:张掖路步行街,一头连着兰州的城市名片:黄河风情线。
箭道巷的名气,在我来看大概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历史,二是现实。
历史上的箭道巷,曾是明清时期甘肃官方骑射练兵的校场,说起这个,似乎眼前隐隐约约出现一种练兵射箭的场景,但这些历史,没有任何痕迹了,只有一块前几年用于历史文化名城创建立的石碑,简单地标记着历史的记忆。
从这些可以想到,甘肃作为边防重地的特殊历史地位。
现实中的箭道巷,因为聚集了一排排比较特色的小餐饮而为人所知,最知名的有好几家呢,有黄家园肥肠面,有谭军酿皮子,有胖奶奶卤肉,有杂粮食府,有法家卤面,这些基本都是需要排队等候才能吃到的,当然还有小炒面、小火锅、小炒菜、小面食、牛肉面、烤大饼、炒大豆等等,因为街面不长又不宽,稍稍走上几步,这些店面都能数得过来。
还有,箭道巷的南口有一座基督教堂,与箭道巷的名字连在一起,也成了城市角落里一个有点标志性的建筑,是一个很有认知度的城市记忆。
箭道巷的中间段,往东串着一条更小更短的巷子,里面有一个文殊院,据说也是有点故事的老地方,但我不了解其中的究里。
这样说来,箭道巷虽然小巧而朴素,但可以称得上是一条小小的美食街了。自然,我也是常常在这条街上吃个什么的。
而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在这条小巷里,猛地冒出来一个惊喜,这便是“金福”进了箭道巷。
一开始就说到,“金福”是一个卖牛肉面的小饭馆,很不起眼的。但这个小饭馆,可算是我舌尖上的一个尤物了。
过去的“金福”,在黄河北岸的白塔山下,也在一个小巷口,其貌不扬,甚至环境不怎么好,但味道不错。经朋友的介绍吃过一次以后,虽然距离很远,而我的舌尖却引我常常光顾。即便是上班的中午时间,有时也步行上四十分钟,吃一碗“金福”牛肉面,来去一个半小时。
兰州是牛肉面的故乡,各种招牌的牛肉面馆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金福”便是其中之一。
“金福”的味道,属于非常地道的那种,略带老气和土气,这家店用传统的蓬灰做拉面剂,体现自然的气息,再加上牛肉、牛骨头熬的原汤,坚守了牛肉面的土气和老气,带着扑面而来的老兰州的味道,把人引入乡愁之中。
在我的感觉中,如果说牛肉面的味道代表了兰州的味道,那么“金福”的味道可以说代表了老牛肉面的味道。
后来,“金福”发展了,从原来的小店面迁出来,在就近不远的地方搞起了一个上档次的大店面,但味道没有变,还是那种地道劲儿。
现在,万万没有想到“金福”进了箭道巷。因为箭道巷很小,店面也就那么几家,肯定是特别的金贵了。
我想起来了,现在“金福”占的这个店面,原来也是一家牛肉面馆,前不久我也吃过一次,但是人不多,没想到这么快换了主人,真是老板换了,味道变了。
今天是“金福”第一天开业,打着开业酬宾的牌子:一碗面加一份肉十元钱,平常这应该是十四元钱。店面不大,人很多,排着队,大概很多人跟我一样,舌尖对“金福”都有一种特别的记忆呢。
“金福”进了箭道巷,一个不起眼的小事情,却引得我写下一段文字,我向自己问答案,自己给自己说:对我这样的兰州人来说,幸福就是一年365碗牛肉面!
明早,又是箭道巷,又是“金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