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自父母的积极影响,韩寒自己近年来在公开的场合曾表示说,自己从他们身上所继承的,是更为原始而质直的品质,例如兴趣、品性以及对于事物最本能的判断标准。他的父亲曾是一位当地党报的头版编辑,他的妈妈曾在社会服务中心工作。“我的妈妈给了一颗让我欣赏失败者的心,”他说。“我母亲影响我的是大方、善良,父亲影响我的是写作、摄影、书法和正直独立,他们共同的影响是更简单纯粹的生活”。[1]从这些对父母的认可性评论看来,韩寒现在已经变得更加成熟,不再像《三重门》中的少年林雨翔那样,说起父母不时带有无法认同的揶揄感,已经学会换位思维理解父母、欣赏父母。
前面我们曾分析过父母的不当教养方式,给韩寒的个性发展,以及走上作家路所带来的各种塞翁失马式的复杂影响,接下来我们也说一说韩寒父母的好话。
抛去字面外交辞令式的客气,韩寒前述评论所赞赏的其实是父母真诚朴实的个性。真诚朴实是大多数普通劳动人民群众所具有的一种美好品质,这种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品质足以使一般的人民大众远离蝇营狗苟的歪门邪道,宁愿依靠自己的诚实劳动获得安身立命的基点。确实,韩寒不畏权势、不计个人利害得失、仗义执言的自由知识分子立场,正是来源于韩寒父母所给予他的最可宝贵的道德品质熏陶。
作为一个作家,父母从负面给韩寒的阴差阳错的影响可能更重要。正是青少年时代长辈喜怒无常的爱造成了韩寒多愁善感、敏锐多思的个性,这种品质对于常人来说当然不是什么好东西,但对于大多数抒写心灵的作家来说却是一笔财富。
韩寒最终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批判型作家,他的父亲韩仁均尤其功不可没。这么说,无论考虑韩仁均对韩寒的正面还是负面影响,都是不过分的。
韩仁均给予韩寒的影响,首先是通过身教式的个人奋斗经历,传递给韩寒的艰苦奋斗精神。“父亲读着夜校凭着自己的努力一点点把这个家搬到了镇上、区里,现在是区里小报的编辑,原来老在《故事会》上写故事”。[2]韩仁均出身上海郊区的普通农民家庭,考上华东师范大学后,因体检误诊痛失就学机会,但是又通过自学考试,接受了高等教育。编辑工作之余,长期坚持阅读和写作。他的自我奋斗和社会抗争显得不那么风格强悍,但却是坚韧而持久的。
从个性、思想来说,韩寒无疑在某些方面受到过韩仁均影响。从韩仁均早期在报刊上发表的作品,他在新浪微博上所发博文和转发回复情况看,这个人是跟韩寒一样不拘一格的性情中人,而且也多少有些特立独行、愤世嫉俗,以及反传统文化的倾向。韩仁均早年从华东师大退学的经历,与韩寒从高中退学的经历不无相似之处,或者可以部分解释他思想个性中边缘文化立场的产生基础。韩寒说,其父在他小时候总是把那些洗脑类的图书放到他够不到的地方,而且是“在我们当地出了名的清高迂腐混不开”,[3]都验证了韩仁均的性格、思想倾向。此外,《三重门》中的马德高、林父多少有些韩仁均的影子,对我们理解其人可提供一些帮助。
韩寒对于文字的敏感和兴趣,很大程度上也来源于他父亲的影响和教育。韩寒小时候,家里满是书籍,而且韩仁均总是确保那些真正的好书,放在能够让小韩寒能拿到的低处。“他把所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出版的粗制滥造的书籍都放的很高让我够不到,”韩寒曾对此回忆说。《三重门》中所描写林雨翔家藏书几千册情况,不难想象很多都是韩寒家的实录。“在一个摆着许多书籍的房间内长大的孩子,很早就能够成为一名热心的读者。”[4]还有,林父在林雨翔五岁时就要求他读很多古书,韩寒青少年时期读书习惯的养成可能也有赖于其父的引导甚至强迫。
韩寒经常说到他在成名后不大爱读书(即使我们姑妄信之),可能他确实就像林雨翔一样,小时候已经阅读了足够的书,所以成年后再也不需要大规模的阅读了吧。语言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像豆浆变豆腐一样,在青春期前后存在一个固化的过程。写作能力本质上是一种语言能力,就跟学外语一样,过了青春期就不容易学好。反过来说,人也可以在青春期结束前就具备很强的语言能力,然后一辈子不用再多学。这意味着,韩寒成年后,即使真的较少读书,仍旧可以写出较高水平的文章来。
韩寒曾说他之所以会喜欢上写作,想赶超老爸是最大动因。青壮年时期的韩仁均精力旺盛,爱好文学创作,经常在刊物上发表小文章,其中一些作品还拿过奖,时不时地去邮局领一笔稿费回来,挺让小韩寒眼红!眼红到后来,就是想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也要发表文章。我还得出书,因为我爸没出过书,我觉得出书挺神气的。”[5]
有着多年写作经验、并长期担任编辑的韩仁均,在韩寒作为一个作家的成长过程中,肯定也提供过很多可以使他少走弯路的经验和技巧——任何有文学创作经验的人都会明白这种经验和技巧有多重要。
根据心理学家的意见,男人的成熟需要经历一个在精神上的俄狄浦斯式的杀父历程。如果这个俄狄浦斯情结完成得好,那么这个人成年后就会获得主流的男性成熟个性;如果完成得不好,就无法完全具备传统意义上的主流男性成熟人格。
2000年《三重门》的出版,让韩寒名利兼收,韩寒终于成功地超越了他的父亲。但他的这一“杀父”完成得如此决绝独特,并未能获得父母和社会的完全认可,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彼此之间的关系。换言之,这一胜利并未完全征服父权制文化。但这也为韩寒人格的继续成长和以后的人生道路发展留下了伏笔。
★韩寒小贴士:
有人说,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的努力。这强调了家族文化氛围对人成长的重要性。父母对青少年进行早期教育,不仅仅是逼他们看书学习练字弹琴那么简单,还应包括对他们进行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方法的启蒙。在后一个方面,成年人应将自己的人生智慧和经验全面、及时、无私地传递给下一代。
[1]杨梅菊:《新青年韩寒:谁能代表中国年青一代》,《国际先驱导报》2010年6月4日。
[2]王珲:《韩寒会怎样走自己的路?》,《三联生活周刊》2000年9月11日。
[3]韩寒:《各自江河万古流》,韩寒新浪博客2012年4月16日。
[4]张良科编著:《父亲的影响力》,经济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第19页。
[5]张英:《韩寒:“我就是年轻,不是80后代言人”》,《音像世界》200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