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本篇主要介绍明清时期西安城内清真寺的分布情况及如今现存状况。
由于明初对宗教采取宽容政策,加上伊斯兰教本身可以改善社会风俗的特点,明代西安城内的伊斯兰教得以较快发展,回族人口也不断聚居。清代大体上沿用明代的政策,西安城内回族人口继续增加,而这必然促进了回族社区和各大清真寺的发展,到乾隆以前,西安城内已形成了“七寺十二坊”的基本框架。由于西安城内清真寺的修建多在明清两朝,所以保存较为完好,1870年英国学者威廉姆森在伦敦出版的《在华北、满洲和东蒙的旅行》中记载“西安城内至少有8座清真寺”,现西安明城墙内存清真寺较多,规模比较大且为人熟知的主要有化觉巷清真大寺、大小学习巷清真寺、大小皮院清真寺和广济街清真寺。
化觉巷清真大寺,位于西安鼓楼西北化觉巷。明代称清修寺,因在大学习巷清真寺之东,又称东大寺。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敕修化觉巷清真寺,敕谕中将其与当时首都南京城清真寺相提并论,可见其地位之高。此后明朝数次重修都得到皇帝、藩王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化觉巷清真大寺占地面积123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呈东西向长方形,全寺分四进院落,中有木质牌楼、石质牌楼、敕修殿、月碑、省心楼、水房、凤凰亭、望月台等带有浓郁伊斯兰风情的建筑,寺宇建筑辉煌,气势庄重。1956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来此游览的游客众多。在闹市区内有这样一座庄严的清真古寺供人净心,实为另一番人间滋味。
大学习巷清真寺,位于今西安明城墙内大学习巷北段路西,又称西大寺。本为元世祖中统四年(1264年)所建清净寺,后在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重修,改为清真寺。大学习巷清真寺占地面积仅次于今化觉巷清真大寺,为2300平方米。该寺殿前悬挂光绪帝手书“教崇西域”和慈禧题写的“派衍天方”匾额。该寺为西安著名清真寺之一,在1956年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小学习巷清真寺,位于今西安明城墙内小学习巷,俗称营里寺。清乾隆甲午年(1774年)为满足抚镇官弁中穆斯林需要所建。小学习巷清真寺位于偏僻之处,寺院环境幽美,建筑保存较为完好。
大皮院清真寺,位于今县明城墙内大皮院西段。传说为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修建,原占地面积3700平方米,较为广阔。后由于长久失修,大殿和南北亭均被摧毁、倒塌。1985年由当地教民捐资,经过五年的努力,重新恢复了清真寺的原貌,而且新修了石刻围栏、牌杭、满拉楼、虎国拜楼等设施。现在的大皮院清真寺建筑总面积为1610平方米,清真寺周围树木参天,花草披拂,环境整洁幽静,为附近穆斯林从事宗教活动的圣洁场所。
小皮院清真寺,位于今西安明城墙内小皮院巷内,旧邻明清陕西巡抚衙门。小皮院清真寺为穆斯林培养出大批有成就的宗教学者。1980年以后,随着国家民族宗教政策的落实,寺院回到坊民手中,1990年,清真寺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历经二十年额修整,小皮院清真寺焕然一新,恢复了原有的面貌。
广济街清真寺,位于今西安北广济街中段路东,俗称“小寺”。清初修建,虽占地面积较小,但屋宇壮观。寺院外部善用台阶来显示大殿的庄严肃穆,内部则以雕刻精美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