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应生总挨他妈的打,和一群小伙伴聚在一起总结到:“妈打我,有个讲究,不打脑壳;她晓得打脑壳不上算,儿子会蠢。蠢儿子长大了冇本事赚钱给她养老。挨打最舒服的是冷天,棉裤棉衣挡住,疼不到哪里去;最难过是热天,一板是一板,板板到肉。”
序子的爹妈是不动手打小孩子的。序子是从他儿时的这群“狐朋狗友”那里,听来了五花八门的“挨打经验”。这让序子的小世界广阔起来。他知道除了他的家,这世间还有许多奇形怪状、乌七八糟的家;除了他温文尔雅、明白开通的爹妈,还有许多风格迥异、一塌糊涂的爹妈;除了他安稳健全的童年,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荡气回肠的童年逃亡与冒险……
高尔基的《童年》中,小伙子茨冈也发表过一番与田应生相似的、生动的“挨打总结”:
“下次再打你,记住,你别抱紧身子缩作一团,——你懂吗?你身子一抱紧,就加倍地疼,你可要把身子松松地舒展开来,使它柔柔软软的,——像一块凉粉似的躺在那儿!不要憋气,要深呼吸,拼命地叫喊,——你记住我的话,这样好!”
“要是他一上一下地打,就是树条子一直落下来,——你就稳稳静静地、柔柔和和地躺着;要是他抽打,树条子打下去往回一拉一拉的,想抽掉你的皮,——那么你就把身子随着条子扭过去,你懂吗?这样就会轻一点!”
“在这行道上,我比巡长还精明呢!小弟弟,我全身的皮给打得又粗又硬,简直可以拿他缝手套!”
挨打这件难过的事,硬生生写出了活泼的童趣。学会“如何挨打而不那么疼”竟然也是一种得意和快乐。为什么要让那么小一个人,早早就学着用旷达去化解悲伤?
儿童挨大人的打,是一桩历史性、社会性、世界性的人为灾难!挨过打的儿童变成大人,手持接力棒,继续理所当然地打他的小孩。一代又一代,将挨打的阴影与打人的快感融进基因,融进血液,变异成暴徒、恶棍、偏执狂和狼心狗肺!当然,话讲得难听且极端,就会有人跳起来:挨几下打就长成恶人了?人哪有那么脆弱?人脆不脆弱暂且不论,不如先问一问:为什么就非得打他?是为了证明你比他有力气吗?好蠢!
记得《霸王别姬》里的小癞子吗?他说:“我反正是不怕,早就打皮实了,师傅打我就跟挠痒痒似的。吃了糖葫芦,我就是他妈角儿了,我他妈怕谁呀?”但他目睹小豆子遭师傅毒打,下一个就轮到他,他怕了!他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结束恐惧和伤痛,结束虚张声势的软弱,结束挨无数顿打也无法实现的“成角儿”梦……
不要动手打孩子这件事,应该列为全世界大人们的首要人生课题!
——读《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朱雀城》(下):第8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