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季学期城区的“划片”招生工作历时近4个月,从入户摸底、资料登记、网格普查、代表听证、行业座谈到市委、政府讨论、研判,工作前所未有的“细致”。还是出现几个小区的部分居民就“就近入学”存在质疑,后经入户政策宣传,多次解释工作,家长基本接受划片招生的工作。
近几年全国范围内“学区划片”招生引发家校矛盾已普遍,不属偶然。
今年7月11日“南京首例´学区划分案´”教育局胜诉:南京市民顾先生自家旁660米就有一所小学,步行仅几分钟的路程,却要跑到1.29公里以外的另一所学校去就读。顾先生认为教育局对学区的划分不合理,交涉无果的情况下,将教育局告上法庭,要求重新划片。今年3月21日,江苏省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这起案件作出二审宣判,维持一审判决,驳回上诉,顾先生孩子继续到1.29公里外的学校就读。主审法官介绍说“就近入学”并非直线距离就近。
案件虽然了结,但“学区划片”,折射出很多教育的热点问题,值得我们深刻思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法律的范畴是硬性的条条款款,在实际划片招生工作中会遇见很多掺杂情感、价值观、社会认同等各方面的因素,不是一刀切得了的问题,稍有不慎就会引起家校矛盾、社会矛盾。
随着深入的思考,厘清事情的脉络、根源。把问题归结无非就是教育“求大于供”、“优质教育资源的配备问题”、都想上“家门口的好学校”的问题。试想如果南京顾先生1.29公里以外就读的学校是设施、设备完善,师资优势明显,教育教学成绩突出,而自家旁660米的学校是一不起眼的学校,那还会存在“南京首例´学区划分案´”一说吗?当然,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都想让自己的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国家一直在倡导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各级政府也在努力践行办人民满意教育。但真正均衡还有一个阶段,现阶段生活水平还没真正达到均衡、共享的阶段,还有人为因素,人们对教育的理解、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也还没有更深的参透、悟透。跳出教育看教育,我觉得我们有必要树立“四观”:
一、树立正确的“学校观”
“什么样的学校是好学校?”很多人会认为,分数考的高的学校是好学校;家长满意的学校是好学校;社会认可的学校是好学校,也有人认为名校就是好学校。在这一点上我非常赞成四川省阆中市教育汤勇局长的观点:学校是为学生办的学校,只有“学生喜欢”才是正真的“好学校”,不管学校拥有多少光环、荣誉,只要学生不喜欢,在学校学习、生活感到压抑就称不上好学校。
个人认为学生喜欢的学校要有“三个样”:1、有学生喜欢的环境样,当然并不是说硬件设施设备一定要达到“高大上”的标准,而是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笔一划要从学生的视觉、思维、认同来出发,相比于高大上的制作,学生可能更喜欢自己生活中的儿童情景和自己的笨拙作品,更亲近于生活化的学校。2、有学生喜欢的活动样。为什么我们每个成年人都在感叹,自己童年的时候生活条件特别艰苦,可每个孩子都过得恨快乐,都盼着上学,因为在学校我们在课间、课后可以和小伙伴尽情的玩耍:老鹰捉小鸡、跳房子、土坑里跳远、捉迷藏等活动,鲜有刷题、拼分数、比成绩的等情况。现在学校对很多孩子来说无快乐可言,关键在于我们提倡的“五育并举”,在“双减”背景下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没有真正的生发开来,没有让学生对学校产生喜欢和依念。3、有学生喜欢的老师样。学生对老师首先是情感的需求,所以老师最关键的是要爱学生。
苏赫姆林斯基说:“对孩子的依恋之情,这是教育修养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
一个不爱学生的老师很难得到学生的喜欢。
二、树立正确的“教师观”
获得美国“总统国家艺术奖”、“全美最佳教师奖”的美国明星教师----雷夫,在《56号教室的奇迹》告诉我们,当一名教师倾其所有经历、美德与创造力,他能给学生带来什么?第56号教室的孩子大多贫困,来自移民家庭,但这些注定平凡的学生确在一个充满爱心、智慧的老师的培养下,全国测试成绩高于全美TOP5%,分别就读与哈佛、斯坦福等顶级大学。雷夫老师没有过人之处,但他的教育似乎又处处与众不同:他提倡的是“没有害怕的教育”和彼此信任。与“小红花”奖励不同,他反复强调知识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品。雷夫独创的阅读、数学等基础课程神兽孩子们喜欢,他们如着迷般每天提前2小时到校,放学后数小时仍不愿离开。
雷夫创造了56号教室的奇迹,更创造了教育的传奇。他堪称教师典范。有调查研究,学生喜欢的老师有以下特征:对学生态度友善、心中有每一个孩子、有爱心、耐心、兴趣广泛、有良好的的仪表、对学生公正、有幽默感、有良好的品行、能关注自己、宽容、有方法。在这些特征中我们不难发现,雷夫就是这样的教师。
苏赫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够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欢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不忘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
一个学校有没有“爱心老师”才是我们要关注的重点。
三、树立正确的“家庭观”
一个孩子的教育,不仅靠学校教育人的努力,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家庭教育与家长的给力和发力,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傅国良在一次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中讲到:家庭教育是“与生俱来的”。婴儿的“社会化”进城程是从模仿双亲开始的,这是人类成长的规律。因此,家庭教育中不存在“有”或“无”的区别,因为家庭中的“不教”也是“教”。
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有很成功的一面,但也有很多不足,政府、社会舆论都在聚焦,专家在研究改进。目前涉及的学区划片问题就是正在完善的一个方面。迄今为止,世界上没有一种教育制度与理念是完美的,如:在美国,因为家长对教育制度、教育理念和现状不满意,有约260万学生在家上学,在前10名大学中,有7%来自此类学生。家长们在以自己的力量做调整,并修订美国教育。那么我们的“家庭”在对教育品头论足、指手画脚、提各种要求的同时,是否重视家庭教育、是否补上家庭教育这一课呢?是否自己尽绵薄之力完善修补当下教育的不足?或者真正从内心里理解教育的为难之处?
当下,作为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各级部门都会尽全力加大教育投入,争取教育均衡。作为家长,我们不管孩子在哪所学校就读,更应该关注孩子的长远发展,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不能因孩子一时的分数而拔苗助长、竭泽而渔。试想家长都不能很好的认同学校、不能很好的引导孩子对学校的正确认知,孩子在学校会发展、成长得好吗?家长要引导孩子努力适应环境,做最好的自己。不要把负面的情绪和压力传递给孩子。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曾经说:“幸运的人生都被童年治愈,而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我们要还孩子一个朗朗的晴天,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四、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十四五”时期,我国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应该是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公平发展。如果每一所学校坚持“五育并举”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生命个体,坚持教育公平,就不会存在“划片”的矛盾和问题。
要真正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只依靠教育一家是杯水车薪,全社会要形成教育合力,形成共识,教育下一代是我们整个社会的责任,我们要认识到教育是“全社会的教育”,是“全民族的教育”、是“国家未来的教育”。全社会形成教育合力,重点要形成“三力”。
1、政府的“公信力”。政府熟悉教育、关心教育、研究教育,支持教育,努力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完善相关体制机制,深入改革创新,为学校办学托底,解决学校后顾之忧,维护老师和学校应有的尊严,保护学生生命安全。关注和解决教育领域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真正均衡教育资源,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活力,才能给人民、给教育持续的“公信力”。
2、社会的“支持力”。各项各业要努力为教育创造最好的社会环境,形成尊师重教的教育氛围,凝聚成积极向上教育正能量,及时补位教育目前面临的一些短板,给教育更多的空间,教育才能真正为国家富强蓄积人才和力量,才能创造美好,为“中国梦”插上腾飞的翅膀。
3、教育的“专注力”。教育应该是一片净土,我们的每一位教育人都应该是“心无旁骛”的专业型人才。教育需要静心、需要坚守。朱永新教授在《教育如此美丽》一书中写这样一句话;“如果不燃烧,请悄悄离开”,告诉我们教育人需要“专注力”,要保持教育人洁净的品格和人格,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有灿烂的明天。
总之,如果我们坚持正确“四观”,站在更高的位置、更大的格局全方位、多角度来看,“学区划片”就不应成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