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的本质是什么?
从陌生到熟悉。
陌生是指,在你原来的大脑里面,没有关于被理解对象的属性,状态,性质,样子,当你第一次看到一个陌生的对象时,你的脑袋是空白的。
想想你到一个陌生环境的马路上,你不知道怎么走是正确的?不知道往东边走,会带你走向哪里,也不知道往西边走,会带你走向哪里。
陌生带来的是“失控”。而失控会让人害怕。
作为人类,我们希望周围的一切都是熟悉的,也就意味着说,希望周围的一切都是可以被掌控的。所谓的安全感,不过是熟悉感,和掌控感。
如何实现从陌生到熟悉?
第一个阶段是,利用我们的感知来熟悉这个世界,进而通过抽象能力,将具体的对象概念化。
比如,你用眼睛看到了水,甚至你可以用你得手去触摸一下,用嘴巴去尝尝,水的颜色,冰凉的触觉,以及味道形成了关于水的基本感知,同时,你了解到这个感觉代表“水”。
具体的东西,形成了概念。一般这个过程在幼儿时期都已经形成。
而我们成人应重点关注的是,第二个阶段:
将陌生的概念和熟悉的概念连接起来。
小学地理课的时候,老师会讲地球的构造,老师告诉说,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你心里想,什么鬼?
高明一些的老师,会使用类比,说地球的构造和鸡蛋的结构一样,然后打破一个鸡蛋给你看,说你看,这个鸡蛋壳,就相当于是地壳,鸡蛋青,就是地幔,鸡蛋黄,就是地核。
你小小的脑袋开始明白地球是怎么回事了。
陌生的地球构造和你熟悉的鸡蛋的内部结构建立了联系。
你觉得自己理解了。
有哪些方式可以促进理解?
1,类比。类比的关键不是随便拿两个东西放在一起,而是将陌生的概念类比为熟悉的概念,这个概念越被熟悉,陌生的概念越容易被理解。
2,举例子。举例子是具象化的方式,但是本质还是例子一般能和我们熟悉的东西联系起来。所谓通俗易懂的文章,一般都充满了例子,而晦涩难懂的文章,往往充斥着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