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思想散文集。之所以叫《论语》,是因为它是在孔子处去世之后,由孔子的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通过记录言语的方式,汇聚成册,集腋成裘,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录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2—
《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之一,内容涉及到人类生活中的诸多方面,不仅谈到了做人、学习、教育,还谈到了为政、塑造君子的人格、治国与安邦等多方面问题。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形象地把孔子创造的儒家思想比作“精神食粮”。可以说,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思想,很多都是我们这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精神食粮”。
—3—
而在中国古代,就有一个人用自己的一生来读《论语》,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精神食粮”。这个人就是赵普。赵普是大宋王朝的开国功臣,曾经跟随着赵匡胤一起发动了陈桥兵变,之后又辅助赵匡胤登基,还跟着赵匡胤一起南征北战 ,立功无数。宋太祖为了标表彰其功德,让他担任宰相之职,并且将大权也交到他的手上。但对赵普的人认为他根本没有资格当宰相认为他不学无术,读的书也仅仅就只有一本《论语》而已。对此,宋太宗却不相信,在一次闲谈之中,宋太宗就问赵普此事真假。没想到赵普的回答和别人说的一样,“我这辈子仅仅就将《论语》从头到尾读熟、读透,之前以半本《论语》辅助太祖平天下,现在又用半本《论语》辅助陛下,让天下得到太平。”
—4—
《论语》这本书,初读来甚是枯燥,满篇看来都是大道理。可慢慢细读,就会发现其中的真实与智慧来。就会明白这本书为什么被奉为儒家的经典,就能明白孔子为什么被视为圣人。全文涉及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方法、为人处事的原则的建立、人格魅力的建立、如何自修其身等等,可谓囊括了人类精神世界的方方面面。
—5—
【原文】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
宋·朱熹:“父在,子不得自专,而志则可知。父没,然后其行可见,故观此足以知其人之善恶。然又必能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乃见其孝;不然,则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矣。”
明·张居正:“抑孔子所谓无改于父之道,亦自其合于道而可以未改者言之耳。若于道有未合焉,则虽速改可也,何待三年。故善述其事孝也,克盖前愆亦孝也。观圣人之言者,不可以执一求之。”
【译文】
孔子说:“他父亲活着时,要观察他的志向;他父亲去世后,要观察他的行为。如果多年不改变他父亲的行为原则,就可称作孝子了。”
【解读】
孝,就是父母活着的时候尽心尽力地去赡养他们,他们去世之后要继承他们的遗志,完成他们没有完成的事业。这便是“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句话一点不假。我们从小便接受父母的影响,学习他们的正当志向和言行举止,在他们的熏陶下树立自己远大的志向。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相当重要。
—6—
南怀瑾解读
“父在观其志”的这个“志”,古人的文字“志”为“意志”之意,它包括了思想、态度。我们都曾经做过儿子,都有这样的经验:当父亲、师长的面前,听到教训吩咐,口口声声称“是”,但背过身来,却对着同学、朋友,做一个鬼脸,表示不听。所以“父在观其志”这话,是说当父母在面前的时候,要言行一致。就是父母不在面前,背着父母的时候,乃至于父母死了,都要言行一致,诚诚恳恳,非常老实,说不接受就是不接受;如果做好人,就要做到底,父母死了,于三年之内,无改于父之道,说得到做得到,经过三年这么久的时间,感情没有淡薄,言行一致,一贯做法,这就是孝子。
—7—
[自解]
这一句的解释虽有不同的说法,但总体上还是出入不很大。
父亲在世时,能经常听到教诲,所以在行为上有不对的地方有人指正,只有这个“志”是完全受自己的思想支配的。
如果用现代思想语言来解读,我认为这个“志”可以用人生的意义或人生的目的来解释。
父亲在世时你对未来是浑浑噩噩还是目的明确?
父亲不在了,没有人监督你的行为了!你是遵循原有的行事原则还是随心所欲,放浪形骸?
如果能在父亲不在的三年甚至更久的时间里,遵循父亲教导的行事原则,也就不枉父亲的对你的苦心教导了。
而这样的做法可以说是你对父亲尽到孝道了!
永远心怀贤者森林——